时间:2011-07-12 14:03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刘永丽
节能环保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支撑。近日,在由中国水网主办的“2011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在总工论坛上表示,我国的环保产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一是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二是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意识,三是改变我国的招投标模式,避免企业恶性竞争。
加强产学研结合
戴晓虎介绍说,高校中有很多先进技术的研究,只是没有很好的跟企业对接,好的技术没有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而很多环保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花很大精力搞研发,导致国内实用性技术研究比较落后。我们必须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产学研结合。
在我国大学体系中,往往把工科学生当理科培养,一味追求研究新东西。要知道,环境工程是应用性学科,它需要更多的是实用性技术。
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意识
戴晓虎在德国生活了23年,在德国环保公司担任技术总监位置18年,对全球从事水处理企业相当了解。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戴晓虎认为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自己核心技术力量,没有强大研发团队,很难生存。环保企业有很多家,但经过大浪淘沙后,真正能生存下来的必然是有自己技术特色的企业。对污水处理企业来说,技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装备开发技术,二是工艺开发技术。其中装备开发技术由于和基础工业有关,涉及的因素较多,工艺开发对企业来说相对容易。
招投标模式亟需改进
我国招投标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在招标过程中对企业要求的门槛很低,二是工程验收时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很多恶性竞争,从而使得企业本身自己也没有积极性去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
高校或者科研中心可以提出一些量化标准,比如要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假设使用年限为20年,要给出处理1吨水的能耗标准。污水处理厂建好以后进行验收,若达不到标准可以限时改造,若再达不到的话就要将多消耗的费用乘以20年,返回给业主。如果能设定这样的量化标准,企业的技术研发积极性和能力肯定会加强,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恶性竞标的局面。
此外,戴晓虎建议国家在制定相关标准时不要太超前,企业难以达到,往往事与愿违。应按照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
编辑:刘永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