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请叫我环保大人:环保行业企业更名案例分析

时间:2015-10-14 09:18

来源:宇墨Umore

作者:史方标

9月28日,凯迪电力更名凯迪生态;9月11日,天壕节能更名为天壕环境;8月19日,燃控科技更名为科融环境……无论人们是否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实际这已是今年第5例与环保相关上市公司的更名事件。环保领域公司改名换姓已成为一时风潮。那么这风潮缘起为何,又体现了行业内外的何种现象和趋势?让我们一起从案例切入,抽丝剥茧,探寻真相。

2007年起至今年9月底,共发生了13例环保相关的上市公司改名事件。考虑到环保(指以污染防治相关,排除节能类的“小环保”)上市公司总数也就约七八十家,此类事件已成相当的规模。

从时间段来看,更名事件的显著增加始于自2014年。大趋势再简单清晰不过,绝大部分事件为从与“环保”关系较弱的名称改为关系较强的名称,也即加强“环保”概念的烙印。改名之前,这些企业的名称显得杂乱,但改名之后,“xx环保”,“xx环境”的名称成为主流,队形变得整齐。

上市公司为公众公司,名称的修改属于较为重要的事件,其背后必有各自的战略考虑。根据以上改名企业改名前后的业务及经营状态,可以分析出企业改名的主要原因和意图。从此角度出发,这些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原因:

1.节能等泛环保企业,改名向小环保概念靠拢

在大量的统计和研究口径中,节能和环保被一起提及和讨论。事实上,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的节能业和以污染防治为目的的环保业在联系之外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区别。因此,不少研究者将节能、环保以及部分材料等行业统称为泛环保或者大环保。而污染防治企业则称为小环保。前文已经提到,近年来与环保相关的改名事件的主要趋势为突出和加强环保概念。这其中,泛环保企业向打上和突出环保标签是常见情形之一。凯迪电力改名凯迪生态、天壕节能改名天壕环境都属于此例。实际上,无论在改名公告中官方如何宣传,这两家企业的主营业务——生物质发电及合同能源管理都占据着主要的营收比例,而环保业务所占比例较低。从历年年报中的信息来看,这部分业务也未有超出主营业务的增长。再考虑到两家企业环保业务明显低于能源业务的毛利率,可以做出以下推测:对于这类能源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而言,环保业务并非重要的战略投入和发展方向,环保业务更多的是其服务链中的一环,通过更名贴上“环保”和“生态”标签并不体现其深层次的战略目的。向小环保靠拢的动作更多地着眼于公众形象、股价等当下的利益。

2.向环保领域转型和加码,成为真正的环保公司

这一类别的典型公司为盛运环保。该公司改名前为安徽盛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时以传送带等输送机械的生产制造为主(2007年,该业务营收依然占五成以上)。作为一个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该公司很早就开始了对环保领域的布局。2000年起,公司即开始委托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研发干法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及垃圾焚烧尾气处理技术。2005年,盛运股份将干法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产业化,并建成年产12台一体化尾气净化处理设备项目。其后随着公司设立盛运环保公司,收购北京兰源环保,其环保业务的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8月,盛运宣布以5820万元(溢价212%)收购以垃圾焚烧为主要业务的北京中科通用环保,在完成整合后,环保类业务成为其主营业务——固废处理和环保设备销售两大块环保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6成左右。于是,在今年4月,盛运股份正式将名称改为与曾经的子公司相同的“盛运环保”。

从盛运环保的例子就可看出,在如今的竞争环境和产业格局下,此类转型和加码常常伴随着收购并购。除盛运之外,科融环境的转型也以并购为实现手段,该公司原本从事与锅炉和热能设备的点火燃烧相关的业务,但在14和15年分别收购从事烟气治理和水处理的蓝天环保和英诺格林后,其环保业务变为主营业务,该公司变为严格意义上的环保企业。

3.配合重大战略规划改名

此类事件的典型为清新环境。该公司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超净排放技术在业内较为领先。公司于今年6月份正式更名,公司的更名公告中称:“新名称在保留企业科技特性基础上,淡化了单纯电力行业的属性,更加凸显公司致力于环境治理、环境改善和环境管理的产业志向,而非简单的环境保护,更符合企业向非电领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查阅历年年报,可以发现该公司的阐述并非例行的套话:公司在2012年度来自于前五客户的收入占总营收竟然高达83.24%——无论在整个环保产业还是在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如此的业务集中度都显得过高了。考虑公司当年的项目信息及该公司独特的背景,并不难得出公司的业务过于集中于电力行业的几个客户。公司的管理层自然

也意识到了该问题,在种种措施后,在公司营收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13、2014年度的前五客户营收占比分别降低到了68.71%和45.75%,这意味着对少数电力行业客户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业务多元化的战略规划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如此,清新环境将电力行业标签摘去同时突出环保业的逻辑便显得名正言顺。

因战略规划而更名的目的同样典型的还有更名为由南海发展更名而来的瀚蓝环境,此例更名的原因非常明显:即淡化地域化的名称以配合其走向全国市场的战略目的。

4.因兼并重组的需要进行的更名

此类改名事件较为特殊,其与业务变迁的关系程度较低。而是因公司的资本和治理结构的改变(兼并重组)而实现的。2014年5月,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天立环保宣布控股股东将所持股份划转给北京神雾环保集团。其后神雾集团不断将资产和管理人员注入以增强对其的控制,8月天立环保改名为神雾环保。天立环保的相关业务得以续命,而曾申请创业板IPO的神雾集团也完成曲线借壳。

2011年3月28日,首创股份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新环保能源控股16.7%,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其后,首创将新环保能源作为其固废(主要为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的业务平台。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投资16个项目。2014年5月,该公司更名为首创环境,成为冠名首创的又一家上市公司。

此外,桑德环境在接受巨额清华系资本之后忙于资产和业务的变动与整合。9月底,桑德环境发布公告,更名为启迪桑德的议案在董事会议上通过,若更名顺利实现,则其又将成为因并购重组而更名改姓的例子。

5.主营业务与环保无关,改名只为环保二字标签

更名之前,鲁丰环保的名称为鲁丰股份,其从事的是有色金属(铝)加工业务,主要产品为各类铝箔。虽然公司在去年1月发布的更名公告中宣称:“公司的经营范围变更为:环保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环保及节能的技术研发服务;货物及技术的进口。”实际上,无论在2014年年报,还是在2015年半年报披露的信息中,都看不到半点节能环保业务的影子。公司的营收依然100%来自于有色金属加工业。在媒体报道与公司其它公告中,也找不到有实质发展环保业的信息。可以说,该公司的更名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冠上一个“环保”光环。虽然在今年7月公司宣布拟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设立专门以环保节能相关细分产业投资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基金,但若结合当时的特殊时期(A股泡沫破裂),这一缺乏细节的战略计划更像是为稳定股价的无奈举措——还是不一定需要兑现。当然,也并不排除公司真有转型环保业的打算。但根据笔者之前所做对转型环保事件的案例分析,转型环保并不是拯救业绩下滑的传统工业企业百试百灵的神药,实际上,算的上转型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相关资源实实在在的投入,转型将困难重重。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贴上环保、环境等标签无疑说明了环境保护是一个被认可,甚至是被追捧的符号。这种认可折射出环保企业于近年来受到了政策和资本层面相当程度的重视和支持。对于这些更名的企业而言,无论是追赶热点、提振股价,还是为转型正名,各类型的企业通过改名实现各自的目的实际不足为奇更,也无可厚非。但种种现象表明,在环保领域,环保二字的光环效应并不能体现在实实在在的业绩上,仅仅改名本身带来的效用实际有限,其更多的应该是明确战略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而非原因。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