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解析实现“双碳”目标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21-12-28 14:37

来源:中碳鑫旺达集团

从国际到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地球村中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12月19日,由中蓝星源(成都)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主办、四川中碳鑫旺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碳鑫旺达集团”)承办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COP26”成都分享会顺利举行,近百名行业大咖及布局绿色转型的企业主、低碳领域从业人员在线上、线下参与了此次盛会,共同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企业行动方案和商业机会,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共筑绿水青山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中碳鑫旺达集团致力于成为绿色低碳新消费、新技术、新服务的碳中和商业立体服务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集团创始人付德敏、董事长郑伟冒着极大的风险赴英国格拉斯哥现场参会,直击全球碳中和最新动态。

COP26期间,付德敏受邀参加了中国企业馆“企业雄心与创新”的演讲,她在现场交流中表示,“双碳”不仅仅只是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更是传统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突破行业壁垒的必经之路。中碳鑫旺达集团将抓住国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历史机遇,致力于打造碳中和共融生态,联动企业和消费端需求,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升级转型,盘活消费端共同参与和推动“零碳”发展,在碳中和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此次英国之行令付德敏更深刻地感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她在分享会上提出:“在战争时期军人是战士,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是战士,在双碳目标下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推动零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家是战士。越是在世界巨变的时候,越是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企业家越要担当。主动担当疫情下零碳进程的经济恢复,企业家更是责无旁贷。我们的所做所为不是为了赢得掌声,不是为了赢得肯定,更不是为了赢得政策的支持,而是我们内心的责任,我们相信、我们认定、我们喜欢,用未来的眼光、战略的眼光与世界去沟通,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结合COP26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郑伟对碳中和时代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遵循自然之道,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在碳中和时代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各阶层力量将同时汇集于碳中和领域,而青年将会成为中坚力量,主导碳中和时代的发展。实现全球碳中和将创造出百万亿美元的“蓝海”市场,顺应趋势又拥有强大团队的企业才能在该市场中取得成功。

解析实现“双碳”目标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企业在推进“双碳”目标中的角色,国家生态环境部顾问,国际低碳研究中心副主任,环保部原政策法规司、生态司司长彭近新在分享会上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高碳能源传统工业化必然的远期负效应,为拯救气候危机,联合国陆续制定国际公约推进清洁能源革命。我国的“双碳”行动中,企业同时担当技术创新主体、环境保护主体、社会就业主体、创造财富主体,应积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实现双碳目标要深刻改变能源结构,如何清晰测度这种转换,刻画碳足迹,碳标签应运而生。山东财经大学校长、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赵忠秀介绍了我国在碳标签领域取得的突破:“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于2019年8月10日在深圳正式成立,联盟依托强大的数据平台和认证网络,发布碳标签国家产业标准,对产品出具碳标签评价证书。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碳标签都将是重要的竞争手段和资源,了解它、掌握它、用好它,是在未来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取得商业成功的利器。”

中碳鑫旺达集团创始合伙人文云碧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将成为引领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不可动摇的战略目标,深刻重塑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带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转型发展压力增大等紧迫挑战,又将极大激发和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着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机遇。

中碳鑫旺达集团特别举办本次成都分享会,希望通过COP26会议的所见所闻,将国际碳中和趋势、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低碳经验、绿色转型案例、市场机会等分享给更多人,号召更多人参与、践行节能减排,更多企业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也为想要涉足该领域的企业提供参与路径和市场价值解析。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