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17 10:43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这其中如何更好的推动产业研融合?如何构架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我为大家抛出以下几点路径思考。”傅涛表示。
(1)产品化是产学研的桥梁
如果不能把技术做成产品,只是以基础的硬件、软件设备来实现技术功能,以工程化、项目化作为技术的市场出口,没有产品体系的支撑,技术就没有依靠,技术的载体很薄弱。所以技术产品化是科研成果向产业推广的桥梁。
(2)产学研的桥梁是双塔斜拉桥
桥的一头是环境产业数量庞大的技术型企业,桥的另一头是高校、科研机构,这座桥要以这两个桥头为支点,双向斜拉用力,而双向着力点需要有连接器,发挥平台的作用,让产学研合作更通畅。
“E20环境平台在环境产业深耕20余年,一头链接着环境产业、企业,一直想着,另一头如何链接高校和科研机构。我作为受聘于北大产学研中心的主任,正好借此机会融合E20环境平台产业端和产学研中心科研端,发挥连接器作用,让两头都有着力点。”
(3)桥梁支持往返功能
就像桥的两头有往返一样,产业研的合作也是要架起企业家、投资者与科研专家、高校老师互通的桥梁,让技术做成产品、产品做成商品,让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反应给技术研发,让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获得市场的支持。技术的研发者和产品的推广者能够更顺畅的相互交流。
在技术产业化推广的过程中,通过这个桥梁可以让资本、资源、人才、信息等更好地服务于技术产品化。
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会怎么做?
“作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我认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傅涛表示。
(1)以产当头,需求导向
产学研的龙头是“产”,不是“研”。研究和选择这种“产”的龙头企业,就是寻找能够担当“产”的企业,有产出能力,有产业化基础,不是所有环境企业都适合产业研合作。
这种企业必须聚焦特定客户,满足用户在特定场景的特定需求,这种需求是持续的需求,科研才有所依托,这样的企业核心是有承载特定客户价值的产品开发,围绕技术的产品开发才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的介入,形成长期的科技研发和产品更新迭代能力。
(2)产品开发,带动研发
围绕特定产品组织持续科技研发,才能发挥“新工科”的优势。以产品的持续开发来带动研发,而不是将研发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技术依靠推广是很难推动的,需要以市场需求导向的产品拉动研发,为产品的创新和持续迭代提供动力。
以研发来推动技术的市场化应用,科研单位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科研立项、各种评审、各种验收上,而且科研项目一旦验收,团队和投入不可持续,很难有精力和能力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如果依靠产品开发来带动科技研发,产品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会根据需求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导入新的研发动力,可以持续开发很久。例如苹果手机,已经持续更新研发到苹果13,技术研发团队、持续的研发投入稳定。市场需求顺畅反馈到研发端,研发成果迅速应用到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
(3)双向辅导,柔性连接
作科学家的商业“经纪人”。让科学家安心做科研、做技术攻关,在专家的领域做专业的事情,不必为立项、验收、成果转化等浪费精力,从繁琐的事情解脱出来,专心做技术的突破研究。
为企业做创新训练营。深化企业家的培养,为企业产品开发指明方向,为产业化推广培养同盟军。绝大部分环保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有技术、项目,产品开发会让企业脱离技术竞争,拓展新的市场机会。
(4)开放机制,面向国际
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立足北大,但不限于北大,也不仅限于北大环境学院,是要开放的邀请更多学院、更多高校合作,围绕产学研融合、新工科建设联合更多的院校与企业合作。所以,北大可以是产学研的品牌,不是范围,欢迎更多的高校加入到新工科的建设,为国家科技强国战略服务。
编辑: 赵凡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