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08-23 14:03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李晓佳
生态环境需求的两种场景
基于以上思考,傅涛还提出了两个生态环境需求的场景。
场景一:地方政府的两难
环保督察越来越严格,督察组提出一系列整改要求,基本都要限期完成。环保督察的问责考核更加精准,生态环境出问题,首先问责省市县委一把手,力度空前。面对强力的环保督察,地方政府显得手忙脚乱,甚至还没来得及系统规划。
同时,地方政府公共预算入不敷出,政府发债和政府融资平台也受到严格限制。傅涛指出,目前各种环境治理项目其实是简单叠加,涉及金额巨大,如黑臭水体治理等PPP项目,动辄就要几十亿,甚至百亿,这也给财税体制提出了很大挑战。
另外村镇环境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地下水等需求不断释放,逐步被老百姓关注和感知。行业需求在膨胀,供给虽然有能力,但支付体系不匹配,这也是地方政府的两难场景。
场景二:原来备受欢迎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再被待见
工业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以前都是被热捧的。这几年工业排放要求年年提高,投资层层叠加,给工业企业带来很大困惑。
其次,即便达标,因为总量原因,也要被停限产。重点污染企业每周都会被检查,所有项目几乎都是限期完成。傅涛表示,原来备受欢迎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再地方招商被待见。
环境重归技术时代
以上是生态环境的两种需求场景,需求决定供给。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产业必然重归技术时代。
傅涛介绍,十年前,水业热点论坛关注的是行业热点和缺位问题,那时候污泥问题突出,但不受关注,所以论坛主要关注的是污泥治理问题。十年后,我们明显感知到,市场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在逼迫行业重新回归技术思考。
但傅涛也强调,“此技术非彼技术”,十年以前的技术探讨与十年之后的技术探讨,有很大区别。新时代的技术探索,不仅要求污水处理厂能稳定运营,还需要把稳定运营的效果让人民感知到,传递到经济可以支撑的范围中。因此,传统点状供给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生态环境需求。
那么新时代下的技术出路在哪里?傅涛对新时代下的环境技术需求做了基本判断:
首先会高度关注环境质量与环境效果。
达标却违规,达标却被停限产,这是感知带来的需求突击性。如二噁英排放按照监测结果虽然达到环保标准,如果老百姓感知不达标,检测合格也没有用,老百姓的感知才是唯一的标准。不能仅仅追求科学达标,检测达标,还要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行业需要颠覆性的技术路线来解决支付难题。傅涛认为,如果还按照传统叠加的思路治理生态环境,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恢复不了“绿水青山”。
技术因素在产业不同阶段中的价值
技术能满足这些需求吗?傅涛认为,新时代下的环境需求是综合性的需求,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五位一体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推动、老百姓的绿色消费、金融的支持、需要产业的联动,技术是其中重要一环。
傅涛指出,“回顾产业发展的20多年历程,可以发现环境产业实际上是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甚至在某种阶段是唯一的载体和桥梁。”
环境产业发展20多年中,经历了环境产业1.0时代到3.0时代,如今正进入4.0时代。在产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技术因素在产业中的价值也不同。
环境产业1.0时代,环境产业主要围绕点状需求展开,为政府的点状排放、点源排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产业竞争也是围绕单点展开的,最后也都趋向于恶性竞争,出现低价竞争等不利于市场发展的现象。
这一阶段技术主要考虑如何用少量的资金实现单点服务的稳定、达标,需要攻克一个又一个单点难题,基本是借鉴国外技术经验,填补国内空白。
傅涛指出,这个阶段,我们的规划,都是围绕单点服务展开,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很好的效果,我国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环境产业2.0时代,受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推动,产业开始追求综合服务,以质量为驱动,以效果为导向。
这一阶段,受三大十条的影响,技术重新成为核心因素之一,开始追求综合最优,追求老百姓能够感知到的环境效果。
这其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业依靠资本和关系的拉动,技术基本被淡出。
进入环境产业3.0时代,环境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点”、“面”的治理,而是与社会、经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服务,是以效果为导向的系统质量的提升。不仅仅要从城市的污染物出发,也需要了解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习惯、资源禀赋,追求绿色发展。傅涛指出,环境产业3.0时代的服务,强调的是绿色转型,为甲方提供系统的绿色发展方案。
编辑: 赵凡
E20环境平台董事长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