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晓清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时间:2013-06-29 09:2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

“ 环境综合服务商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6月28日“2013(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上,论坛协办赞助单位北京晓清环保集团总裁韩小清围绕这一话题,同与会人员分享了相关经验。

 韩小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晓清环保一直致力于“为城乡、为工业园区提供全方位的环保服务”,开创了我国环保行业的先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业务板块,目前拥有九大业务。从核心技术到领先的产品、专业的服务;从科研开发到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从环保设施的投融资到设备制造、运行管理形成了一系列环保体系。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给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处理、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贡献颇多。晓清环保三年前开始成功转型,涉足投资领域。

三大要素 决胜环保产业

韩小清指出,技术、市场、资金是决胜环保产业的三大要素。技术需要市场的支持,好的技术得不到市场推广,也将阻碍产业的发展。而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资金,如何解决好资金的问题,成为公司不可逃避的话题。

 “‘技术晓清’是晓清人永恒的追求”韩小清如是说。“技术晓清”指的是研发、创新和大量的工程实践,本着对用户负责的精神,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发挥独特的技术优势。韩小清认为传统技术有它的优势,像A/O、A2O、SBR、氧化沟等有很多的优点。环保产业要在掌握传统技术的基础之上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目前晓清环保自有的专利技术包括物化、生化、厌氧、耗氧、垃圾资源化等。

韩小清提出,市场拓展问题其实就是市场定位问题。晓晴环保的定位是:为城乡,为工业园区提供全方位的环保服务。公司主要关注水和固废的综合服务,从投资到运行,管理,服务保障和品牌建设采用差异化营销手段。

对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韩小清认为,今后十年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将独领风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产业基金具有稳定性、集中性、可培育等特点。对PE本身而言,受IPO退出的狭窄、推出回报下滑的影响,手中持有大量未退出的项目,为并购基金提供了巨大的项目池。

    新型城镇化 带来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给环保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好机会”韩小清如是说。他指出,新型的城镇化给环保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速城镇化的进度。对此,韩小清认为,城镇化给环保企业提供了从自来水到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收运、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等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韩小清指出,“晓清环保”想要发展的更好,还面临着有关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探索。环保产业在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选择上,乡镇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模式和市场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依托新型的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是‘晓清环保’的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韩小清如是说。

大胆尝试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园

近年来,晓清环保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过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共享公用工程资源,有效利用和处理废物,建立企业共生的产业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等多项措施,是实现园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创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21世纪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韩小清介绍,“晓清环保”在河北乐亭和山东金乡都进行了环境综合服务的大胆尝试。在这两个区域建立了环保的循环经济生态园,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管网改造以及垃圾的收运、资源化处理等。在河北乐亭,公司采用BOT模式建设县级固体废弃循环利用的示范项目,总投资达1.3亿元。在山东金乡建6座垃圾中转站,升级7座垃圾中转站,采取户收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被山东省誉为“金乡模式”。

“环保产业的春天就要到来”,最后韩小清感叹,环保产业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做到顺势而为。抓住大的机遇,探索BT、BOT、EPC、TOT、DBO等商业模式的创新。韩小清表示,“整个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产业的投入将不断增加。面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晓晴环保将投入到地方环保设施的建设当中,给环保设施的建设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