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5总裁对话:创新的思考和实践

时间:2014-06-24 10:3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刘永丽

中国水网讯 “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一方面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正在颠覆一切传统的模式,对传统环保企业影响深远,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也是非常大的。” 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资深战略管理专家代维昭在“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总裁论坛环节说道。

“那么创新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桑德国际有限公司 CEO张景志、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执行总经理于家伊、天津裕川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林、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平、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 副总裁兼对外事务总监董瑞萍等参与了讨论,他们均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为了企业快速发展”。

桑德张景志:创新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张景志认为,桑德自1993年开始创业至今已有21年,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是在于桑德创始人文一波的坚持,在创业过程中会碰到行业的各种困难,企业的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贵在坚持;其次是在坚持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的元素、创新的精神,既有战略创新,也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及商务模式的创新。坚持使企业活下来,创新使企业活的更好、做的更好、产品更好。

“创新”是一个高大上的词,听起来比较神秘。换一个角度理解,推动事物发展根源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外在表现就是形式问题。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解决了,实际上就是一家创新的企业。我们的企业每一天都在创新,全员在创新。张景志认为,这个创新是基于几个层面的创新。

首先是战略层面的创新。桑德在同行业当中,无论是战略布局,还是业务方向,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超前的。

第二方面是微创新。做环保行业的人都明白,出现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颠覆性的产品,纵然我们都在努力,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从微创新角度考虑,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只要坚持微创新,最后就会做出一个非常好东西来。

第三方面,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表面上是在变化,但本质上是要追求不再变化,要坚持沿着自己的思路做事。比如小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小,而且分散,不具备规模效应,大型城市的水处理工艺搞微创新放到乡镇肯定不行。2005 年,桑德研究了一套名为SMART的新技术,这在乡镇领域是走的最靠前的。再比如桑德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进入环卫领域,从事垃圾清扫、收集、中转,掌握了“入口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一定是顺势而为,做的一些相应的创新。而创新的背后一定是要深刻把握这个行业发展的规律。过早的违背这个规律,创新就不能予以实践;而滞后行业发展的规律,创新则已失去意义。所以,一定要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做顺势而为的创新。    

嘉博文于家伊:创新要注重标准,接通产业链

“创新是我们非常喜欢的,确实能点燃一些火花。”于家伊如此看待创新,她介绍嘉博文是一个典型的中关村创新企业,10年前开始创业,一直致力于有机质资源化,希望环境领域小领域入手,在中国农业大领域找到接口,使我们的产品在经济利益上和农业标准实现对接,“为了这一点我们做了整整10年。”

“民间有种说法:不创新能死,创新是找死。”于家伊认为,创新是我们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每个企业资源禀赋不同,面对的市场区位和出身不同,只有大家连起来形成产业链,自己的创新才有意义。

于家伊认为,创新源于对未来的一种认知。从这点来说,一定要有一个对大产业的理解,然后去定位自己的点。“十年中,我自己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十年前,我认为中国的农业问题是未来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但这个问题是欧美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面临的,就是土壤变化,食品安全变差。

于家伊指出,环境产业中,还是要以处理的思路考虑眼前要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提出资源化的时候,就需要融入到国家的国情。在我国生态农业转型中,需要一个强大的有机质生产资料体系,当时我们就开始做准备。”

那时候农业部不太认同,但五六年后,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在全世界都是最低的,这时候所有人,包括农业部专家都回过头来关注有机质去哪儿了?

“此时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基础,获得了农业专家,甚至农业相关部门的认可。”于家伊说,“我们在整个大格局中看到了未来得方向,一定是这样走的,所以我们选择做对的事。这件事是对的,你在里头永远有价值。”

天津裕川刘成林:创新是为了推动事业和历史的进步

裕川环境也是固废领域作为资源化的优秀企业代表,是唯一一家从污泥里面提取蛋白质的企业,像嘉博文一样,都是在固废资源化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裕川最早是做房地产的,2003年开始做循环经济,2007年涉足污泥处理研究。“刚开始没想到那么难,到现在整整做了8年,投资上千亿资金,却刚找到一点门路。”刘成林感慨道,“我们是行业新兵,过去8年抗战胜利,我感觉如今已经见到胜利的曙光了。”

“从污泥中提取蛋白质,我们在全世界是第一家。”刘成林自豪的介绍,“如何把资源化产品结合起来,让市场更好的接纳,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在我们开始跟嘉博文学习,准备往有机肥方向发展。”

谈及对创新的理解,刘成林认为,“创新更多的是责任和意识。创新就会面临风险,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感觉创新分为两种,一个是为了企业更快的发展,一个是为了生存,这两个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事业和历史的进步。不管在哪个行业,只要向前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前进,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

“同时,创新是一种趋势。”刘成林说,“因为所有的行业,所有的技术,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创新对每一位企业家来讲,意味着未来,也意味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尽管创新过程中有不少人倒下来,但也有不少人成功了,整个社会还是一路往前走的。”

天津膜天膜徐平:创新是责任也是挑战

天津膜天膜的前身是天津工业大学膜分离研究所,自1974年发展到现在已经40年了,现在已经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创新也好,坚守也好,执着也好,应该有很多的经验。”徐平感慨道。

“我们过去一直叫‘膜天膜’,上市后股票名称改为‘津膜科技’”,我们也希望创新一下,更多的成为我们自己,也希望大家记住“津膜科技”这个名字。

“作为一个国有控股的混合型企业,作为一个膜企业,一个产品公司,创新是我们的责任。”徐平说。“国有企业是我们共和国的长子,作为长子应当为国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责任有义务为环保贡献产品的创新。”

“之所以要进行创新,还源于我们日益碰到的挑战。”徐平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发展的拐点,如何实现拐点超车值得思考。津膜作为上市新企业,还会碰到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实现主营业务上的技术创新、资本模式创新,寻找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赛莱默董瑞萍:创新要注重跨界合作

赛莱默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新公司。2011年之前,公司叫ITT;2011年11月的时候,公司进行重组,把ITT三大业务分成三家上市公司。原来ITT作为水流体这部分的业务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赛莱默,这是一个希腊专有名词,寓意公司在水的输送处理以及回用过程中的技术能力。赛莱默从ITT分出来之后,公司的核心价值也做了调整,在“互相尊重,尽职尽责、正直守信”基础上,加上了“勇于创新”四个字。

在当前国际化趋势下做环保董瑞萍认为,“无论外企、国企、民企、学术界,都应一起合作创新,去攻克我们面临的环境难题。”

赛莱默在组织机构、经营模式和技术等方面都做了创新。

组织机构方面:赛莱默的历史是公司并购的历史,从美国的泵业公司、瑞典的品牌,一直延伸到水的产品线。过去进入市场都是单打独斗的,1996年之后,特别是在2008年成立了一体化前端的组织机构,将产品线整合,针对特定的市场成立了给排水团队、监控等组织机构。

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单一设备的供应商,赛莱默做了系统的集成,比如最近推出的一体化泵站,整个泵站是定制的,加上赛莱默的智能控制系统,在节省空间、节约能源方面都有很多创新,这同时也是技术创新。

董瑞萍认为,创新除了理想之外,最根本的的动力还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企业的快速成长。从内部来讲,企业产品或解决方案要去做深度创新和广度创新,不断地更新、改进以满足客户和市场的要求。从外部来讲,整个环保行业需要跨领域的合作。企业从投资、运营管理等好多方面,值得一起去讨论。

 

编辑:田皓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