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0-15 08:26
来源: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
绿化美化铺装道路、改造上下水和电路系统、增设垃圾收纳处理设备、安装修建路灯公厕等公用设施……在迎奥运环境建设中,海淀区不仅城区环境大有改观,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也不甘落后。通过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制定《村民公约》,垃圾换购这三大“攻略”海淀区正在着力打造奥运时代的新农村。
攻略一:亮出党员“名片”
200多户人家,21名党员——是淹没于群众之中,还是成为群众的带头人,这是海淀上庄镇八家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面对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提出的一个问题。
去年11月,八家村党支部决定以迎奥运环境整治为主题,搞一次全村的环境整治。“奥运来了,怎么办?迎奥运咱农村也得干干净净啊,所以我们支部就想搞一次义务劳动,但大伙儿到底会不会来,谁心里也没底。”八家村的刘淑华书记说。提前好几天,刘书记就用村里的广播通知了各家各户:“义务劳动各位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各家各户要积极参加……”
义务劳动这天,天儿特别冷,刘书记和几位在村委会工作的党员干部,早早来到了村委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拿到村口,不一会儿,党员们陆陆续续都来了,“一点数儿,全村21名党员一个都不少,而且还都带着家属,我们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更没想到的是,看到党员们都上街干活了,很多村民也都来了,就连3岁多的孩子和80多岁的老人也加入了……”“活儿越干,人越多,不到8点钟,已经来了好几十人,村委会没准备那么多工具,村民们都是从自家带着笤帚、铁锨来的,每路过一家门口,劳动队伍就壮大一分……”说起当时的情形,一位工作人员至今还很激动。通过一天的劳动,全村大大小小20多条街巷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事后,八家村村委会统计,当天参加劳动的,除21名党员外,还有60多名群众。一整天的义务劳动,清扫整治路长共3公里多。自这次义务劳动后,21名党员成了村里的“名星”,村民们都紧紧追着党员做事儿,村民王淑清说:“谁不愿村里干干净净的啊,咱村好了、干净了,是大伙儿跟着党员干出来的!”
为了突出党员的带头作用,八家村党支部为每一名党员制作了一份“名片”——党员牌,挂在每位党员的家门口,并在支部会议上,为每一名党员划定了15户帮扶对象,自此,八家村的党员在迎奥运农村地区环境建设中站到了最前排。现在,这种不定期的义务劳动已经成了八家村每个村民的“必要工作”了。
攻略二:《村民公约》“引”客来
海淀苏家坨镇车耳营村位于凤凰岭景区范围内,是一个占地9000余亩,生态林面积8006亩的生态村,天然的地理优势,给车耳营村带来了旅游接待的大好商机,2006年,车耳营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怎样更好地借奥运的东风,提升村里的环境质量,以最佳环境迎接市场的考验,是近年来,车耳营村一直紧抓不懈的工作。
街道两侧遍植花草树林,各家各户在自家小院种植盆栽花木;像城里一样,村中建起了冲水公厕和配套的垃圾池;在各大果园外围统一安装铁艺护栏……车耳营村的硬件设施可谓日益完善。“硬件设施都到位了,可村民素质不提高,设备都只能是摆设,只能是今天建了明天毁,城市设施农村用法儿。”车耳营村书记樊俊华意味深长地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提升人文素质,车耳营村委会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车耳营村环境治理村民公约》,从全村整体环境的维护,到各家各户垃圾倾倒入池、保持自家门前环境等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位民俗接待户告诉记者:“村民公约刚发到户时,大家都互相监督,做的好的,自家周围干净整洁,游客都愿意去,生意好,时间一长,大家都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不用监督就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现在走在街上,不但没人乱扔垃圾,看到有人破坏环境,大伙儿还都会上前制止!”
《村民公约》成了“引”客的法宝,在《村民公约》的制约下,车耳营村的环境变美了,来的游客多了。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总收入300万元,人均年收入1万元。今年实行《村民公约》后,仅前9个月,观光采摘、农家食宿接待的游客量就达5万多人次,创收300多万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 。
攻略三:垃圾换购整环境
3斤白色垃圾可换一袋洗衣粉,这样的新鲜事儿在海淀温泉镇白家疃村早已不新鲜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白家疃村通过这样的方法,调动起每一位村民的积极性,不仅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早在1992年,白家疃村就认识到了环境对于全村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专门聘请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制作了《白家疃村环境建设规划》,确定了环境发展思路。为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在建设规划的同时,白家疃村提出了“五无”标准,即:无乱倒垃圾、无外流脏水、无堆物堆料、无白色污染、无私搭乱建。怎样才能做到“五无”?白家疃村清醒地认识到发动村民这条捷径,“只有全民皆兵,环境整治才能有所突破!”温泉镇综治办刘主任在陪同记者前往白家疃村采访时告诉记者:“白家疃村之所以环境整治工作连年评优,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村民的积极性。”
自2004年起,白家疃村委会大胆开展了一个新鲜的活动——“垃圾换购活动”,在全村范围内,发动每一位村民捡拾白色污染,并用捡来的白色垃圾,到村委会换取洗衣粉、肥皂、毛巾、笔记本等生活学习用品。“刚开始,我们都以为村委会是随便说说的,怎么可能用垃圾换东西呢,可后来一试,还真能换,于是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都行动起来了,现在,村里很干净了,要好几天,才能捡这么一小袋白色垃圾了!” 在村委会门口,一位提着白色垃圾,前来换日用品的村民告诉记者。不一会儿,这位村民拿着用垃圾换购的一块肥皂离开了村委会。
2006年上半年,海淀区持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共安排支农资金1.9亿元,用于生态林补偿、粮食直补、农村路网建设、观光采摘等项目。在深入推进乡村旅游进程中,升级改造和新增农业观光园、采摘园16家;建成家业标准化基地32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12个);樱桃、冬枣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据统计,上半年海淀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0.5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经济纯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8.8%;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6887.1元,同比增长8.4%。截止9月底,海淀全区已有19个村基本达到了新农村建设验收标准,在海淀迎奥运、农村地区环境整治建设中,给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干净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编辑:王彩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