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杜欢政教授谈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时间:2007-08-15 11:08

来源:中国固废网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再生资源因为具有十分可观的利用价值和巨大的潜力,被称为“第二矿藏”。但是,目前我国众多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环保部门认定的合格企业,因为收不够原料而大量闲置,没有任何资质的小企业、小作坊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地下产业链”。“地下经济”唱主角还带来资源严重浪费、原料回收困难、环境二次污染以及再生产品安全、职业卫生、社会治安等诸多问题,已构成阻碍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任重而道远,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先进技术的依托,如何构建一个规范、经济、高效而且环保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在日前举办的中日“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与再利用制度建设”论坛上,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教授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详细介绍了他提出并建立的“永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试点工程,受到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论坛结束后,中国固废网对杜教授进行了专访。

  杜欢政教授多年从事再生资源利用领域的研究,被人称为“垃圾教授”,对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目前回收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主要是在“生产者责任制”的基础之上建立“大家电联盟”,由联盟企业提供资金,并建立基金会,再在基金会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然后在这个管理机构的下面成立两个专门公司,并通过有处理能力的回收企业进行相应物资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另外一种就是我国目前的再生资源回收现状,绝大多数的再生资源回收是由走街串巷的“农民游击大军”低价收购的,再经过手工作坊的简单拆卸,进行二次使用,或者直接进入二手市场,进行交易,重新回到市场。

  杜教授指出,前一种回收体系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社会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并有较为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后一种回收体系是我国的现状,但是存在二次污染严重、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回收农民的职业卫生无法保障等诸多这种体制下无法避免的问题。

[page]  在我国,个体农户是再生资源的回收大军,占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的90%,但是在回收中只解决了初步的经济问题,还没能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杜教授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综合考虑资源和经济两个因素,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建立“以回收基地为龙头、以废品回收公司为骨干、以个体回收户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手段”的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同时,在回收基地的建设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依靠行业龙头企业的力量,统一搭建平台,在全国各城镇的城乡接合部,建立再生资源的回收基地。回收基地应该由政府统一无偿划拨土地,由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纳税、统一排污。并统一收编个体回收户,为个体回收户(回收企业)提供税收、监管、排污、信息等保障,促成其在基地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此同时,政府应立法确定凡回收基地之外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均为“非法”,并对其加强监管和打击,扫除基地外低价收购等不公平竞争现象。

  杜教授还指出,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存在,在不同地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差别、有步骤地进行。另外,在回收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共同的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在投资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基地”,以及“收编”再生资源“个体回收户”的过程中,要遵行市场规律,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办事;二是生产者责任制原则,即“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三是公共责任制原则,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政府要充分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责;四是“改编”原则,建设“回收基地+个体回收户”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就是收编“游击大军”,培育“个体回收户(回收企业)”。

  杜院长强调收编“游击大军”,培育“个体回收户(回收企业)”这些工作十分重要。据统计,在我国“回收游击大军”总人数到达2000万,像广州,从事这门职业的绝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外地中年夫妻,这些人多半是农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负担特别重,很多人就靠捡垃圾换取生活必须的“现金”,靠捡垃圾供孩子读书,供老人看病。对这些“游击队员”进行合理的改编,是一个巨大的就业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稳定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了一件实事。

  谈到备受瞩目的永康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杜教授介绍说这个体系由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通过“政府搭台——行业管理——企业运作”的运营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永康市废旧金属材料市场为龙头,以4个再生资源分拣中转站为骨干,以120个回收站点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目前该回收体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再生资源产业本来就应该是一项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朝阳产业”,相信通过建立更加规范和完备的回收体系,再生资源产业能够由“地下经济”转为“阳光经济”,为“第二矿藏”的黄金发展期开通一条“绿色通道”!
                                        (中国固废网 王彩霞)

编辑:王彩霞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