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际可再生能源蓬勃的启示

时间:2008-09-04 14:02

来源:中国固废网

  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给西方国家的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已逐渐成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2001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近20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3.5%,其中可燃生物质能约占10.8%,水能占2.2%,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新技术等开发量合计占0.5%。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发展最快,到2002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已达3200万KW,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太阳能发电也发展很快,光伏发电制造能力超过56.0万KW,实际装机容量在220万KW左右。2002年底全球生物质能源发电装机约1500万KW;生物液体燃料超过2000万吨;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到1亿平方米(其中近一半在中国),提供了约相当于1400万吨标准煤的能量。与此同时,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都取得新的进展,显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
  那么,国外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什么?给我国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国家有关方面的内部报告可以揭示其中的原由。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日益显示出不可持续性。目前,全世界能源总消费的80%来自化石燃料,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大气中85%的硫、35%的悬浮颗粒物、75%的二氧化碳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本国和区域环境问题,以及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日益严重的压力,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宏大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和工程。首先从政策、法律上给予支持,形成了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德国、西班牙为了鼓励风力发电,颁布了“购电法”以吸引投资;英国早期实施“非化石燃料公约”制度,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条件;美国有些州及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实施配额制(RPS),要求在电力供应中可再生电力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以立法的形式强制社会接纳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从而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提供了保障。
  其次制定重大发展计划,切实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欧盟在能源政策白皮书中,把可再生能源视为“提高能源竟争力,保证供应安全和环境保护”三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12%的雄伟目标,其中,风力发电达到40GW,光伏发电增加到3GW。

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朝阳的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已越来越大。据丹麦BTM公司统计,2002年全世界风力发电量已达650亿kWh,约相当于同年全球发电总量的0.4%;出售机组740万KW,年产值在70亿欧元以上,同时还提供了数万个新的就业岗位。预计2020年全世界风机规模将达到1200GW,年营业额在670亿欧元。据欧盟估计,全球光伏市场将从现今的3000MW增加到2020年的70GWp;生物质能源的商业化利用将达到1亿吨油当量,并形成千万吨级规模的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能力。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美国学者认为,投资于能源效率和太阳能等技术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是石油、天然气的2倍。在欧洲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就业人口。据欧盟的估计,当2010年欧洲风力发电达到约40GW、光伏发电3GW、生物质能发电10GW和太阳能集热器100Mm2时,总计可提供154~167万个就业机会,而且这还不包括每年可能有170亿欧元商业出口所创造的、额外的潜在35万个就业机会。

维持技术优势、抢先占领市场

  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态势,虽然他们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目标方面有所差异,发展的技术路线也有所不同,但是却表现出一些共同点,即依靠技术上的优势和产业的大发展占领市场。无论是强大的美、日还是欧洲,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都是世界上的领先者。这些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及领先的科技力量,具备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实力,加上超前发展的意识,致使大多数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都集中在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并拥有最大份额的市场。
  日本利用其电子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品,其产量已经相当于全球产量的50%以上。英、荷、日、美等国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的光伏发电产品市场,其出口额占世界的贸易额的80%以上。世界上最优秀的风机制造技术则集中在丹麦、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几个国家。美国则同时拥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地热发电和现代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编辑:张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