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1-08 09:35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杨瑞雪
10月3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确定了土壤环保和综合治理五项任务:严格保护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我国近年来每况愈下的土壤环境已引起国家重视,继大气、水、固废污染治理后,土壤环保与修复成为又一个热点。
形势严峻 政策陆续发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不断加剧。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3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其中受矿区污染的土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污染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环保部2006~2010年组织开展的土壤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局部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土壤污染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防治土壤污染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土壤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引起国家重视,环保部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目前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也将启动,环保部还将设立并启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科技专项。
市场初起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严峻迫切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衍生出新兴的土壤修复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些地区的土壤修复费用已经高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考虑到国内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均存在房地产开发的需求,一旦市场正式启动,预计未来土壤修复的市场空间应当在千亿元以上。国内已出台多项环保政策为土壤修复产业保驾护航,特别是将出台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直接的资金支持将极大地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诸多行业专家表示,制约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仍是资金,土壤修复成本过高,仅靠国家资金远远不够,应积极探索土壤修复的市场化机制,在建立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基金中加大民间资本注入,减轻融资压力。31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环保部提出,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我国涉及土壤修复的企业也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中国环境修复网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新注册成立或转作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就超过了20家。目前,涉足土壤修复领域的上市公司有永清环保、铁汉生态、维尔利,北京建工计划在明年登录创业板。尽管企业已成规模,但《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从专业化的角度看,我国土壤修复企业的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步阶段,能够大量在工程中使用的技术仅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修复技术与工程实施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他山之石 为毒地“解毒”
土壤污染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主要造成的。“毒地”,在国外也称“棕地”,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世界各地。美国最著名的“棕地”事件是拉夫运河小区案,一个化学废料填埋场在没有经过土壤修复的情况下被建成住宅小区,居住在该小区的家庭陆续出现高比例的癌变、流产、死胎和新生儿畸形、缺陷等异常现象。“拉夫运河事件”推动了美国对 “棕地”的立法,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即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简称“超级基金”法,在法律层面上落实了修复“毒土”的主要资金来源。“超级基金”法在美国实施30余年,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为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众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世界上在技术上最成功地给“毒地”解毒的案例,《羊城晚报》首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的一项创举:将奥林匹克公园大胆地建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这是一块具200多年“悠久”工业污染历史的典型的“毒地”,包括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低含量放射性物质和有毒工业溶剂已经渗透至到土壤深处,导致该地区几近寸草不生,连周围的空气都满含刺激性臭味。从2006年开始,英国坚持以一整套复杂的反复清洗法、生物降解法和磁铁分离法,对100万立方米受污染的土壤耐心地进行解毒。英国人还别具一格地在土壤中加入一些牛奶与植物油,为的是让细菌在泥土里大量生长繁殖,实现加速分解污染物的目标。最后,经一连串严格的检测证实,这块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棕色“毒土”,居然被彻底清洗干净,成功地“还原”为健康绿地,兑现了伦敦申办2012奥运会时的庄严承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壤修复业不仅起步晚,而且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早起步的国家大多已经拥有几十年的相关的产业化历史,相关科研成果的研发和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土壤修复产业占环保产业的产值往往超过了 30%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刚刚起步,千亿土壤修复蛋糕出炉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能否持续走热还需时间与市场的检验。(本文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参考报、羊城晚报等报道而成)
编辑:杨瑞雪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