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浓度高,成份复杂,处理难度高。随着排放标准要求不断提高,技术的重要性愈加凸显。6月29日上午,在“2013(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固废处理处置技术深度论坛上,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对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图为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
技术进展
张益介绍,我国渗滤液处理技术包含土地处理、物化处理、生物处理等。其中土地处理无法单独使用,由于处理难度问题和占地问题,近年来已很少应用。物化处理一般作为垃圾渗沥液处理中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生物处理经济、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但单独采用生物处理一般无法达标,需要和其他工艺有机结合。目前大多采用包含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及浓缩液处理四项工艺内容的组合工艺。
随后,张益推荐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几种新工艺:MVC、臭氧高级氧化、芬顿高级氧化、厌氧氨氧化。
他说,在膜生物反应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低能耗蒸发工艺(MVC)也开始应用于实际工程。此外,国内也有单位开展了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应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的实验和研究。多是以羟基自由基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如Fenton技术,UV-H2O2,电催化氧化,湿式氧化,超声波氧化和臭氧氧化等。近年来以短程硝化为基础的厌氧氨氧化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技术与常规生化工艺相比,在节省碳源40%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相同的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如能投入工程应用,将有效缓解碳源短缺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存在问题
张益指出,目前我国渗滤液处理技术在生化处理、膜处理机运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生化系统,碳氮比偏低,需要外加碳源,才能保持生化系统稳定;难降解有机物很难通过生物处理被讲解,积累在系统中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影响;很难通过生物处理被讲解,积累在系统中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影响;
膜系统,浓缩液处理难度比渗沥液更大,目前采用的各种浓缩液处理方法均有一定缺陷;产水率低,垃圾渗沥液深度处理系统大多采用纳滤和反渗透,通常纳滤清水产率为80~85%,反渗透清水产率为70~75%,两者串联后的总产水率往往就60%左右;膜清洗和更换,渗沥液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使膜系统清洗频率大幅提高,频繁清洗影响运行。同时膜的使用寿命降低,往往较短时间即需要更换
运营管理,建设和运营经费不足,处理难度远大于一般废水,现有部分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方未能充分理解渗沥液项目建设和运营费用高于一般生活污水项目,往往因经费不足造成建设、运营标准偏低而不能满足环保要求;运营管理能力不高,运营管理难度大于一般市政污水厂或垃圾填埋场。有些项目未重视运营问题,运营团队缺乏专业运营管理能力;源头减量不到位,源头减量的实质是提高处理设施的管理能力。渗沥液产生于垃圾处理全过程,有些项目因不注意降低垃圾含水率、未实现垃圾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等渗沥液源头减量措施容易导致渗沥液处理量增加,超过处理设施负荷。
对策建议
谈及对策建议,张益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运行管理工艺控制管理。控制进水条件,保证合适的C/N等营养比,保证生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必要时采取加碳源等措施保证进水的稳定性;根据进水水质变化,适时调整控制参数;生化系统和膜深度处理系统的水质、水量协调统一;提高系统控制水平,各个单元实现连锁控制,提高整体协调性;特别要注意提高渗沥液处理厂、站运营团队的专业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在收集和运输环节注意控制、降低进入填埋场的垃圾含水率;填埋场加强科学管理,做到雨污分流。改大面积作业的填埋方式为分区施工、填埋、封场,控制开放性填埋作业面面积,减少暴露面,利用场内排洪沟,分离场内非填埋作业区地表径流与作业区的渗沥液,避免产生大量渗沥液;要重视最终覆盖层对减少填埋场渗沥液产生量的作用。对于城市垃圾填埋场,应按卫生填埋标准设置,以减少大气降水入渗量;将填埋场区大气降水渗量减至最小。
三是加大投入、建设和运营资金并重。渗沥液是处理难度较大的一类废水,建设投入和运行投入均处于较高水平,只有确保投入水平,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避免建设资金不足而导致项目建设水平、标准偏低,达不到环保要求;同样要避免以往有些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思路,防止因运营费用不足导致无法运行,设施、设备闲置造成浪费,环保要求更是无从提起。
四是加快推进新技术研发、引进。现有主流工艺的种种不足,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不断推进新技术研发、引进和再创新,以技术创新之路解决;
最后,张益指出技术创新将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加以推广应用。
编辑:刘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