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政、企、学共话:环保人才如何培养?

时间:2014-01-20 14:20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李晓佳

环保产业迅猛发展,人才是关键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对促进环保人才培养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企、学”成为培养新时代环保人才的“铁三角”。
 
近日,在2014年哈工大市政与环境(北京)校友会年会上,四位来自政、企、学不同领域的校友: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崔福义、环保部国际司司长唐丁丁、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龙江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福贵齐聚一堂,在中国环境产业人力资源联盟秘书长成卫东主持下,共话“环保人才培养”,“现身说法”为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从左至右分别是:唐丁丁、崔福义、章林伟、张福贵
 
政:要培养国际化、专业化的环保人才
 
唐丁丁——国际化视野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前提
 
“要想成为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国际视野,这是前提也是基础。”
 
谈到人才培养,唐丁丁从个人成长出发,深刻感悟到“学校的培养、个人的努力、发展的机遇”是人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他强调,一个优秀的人才,在拥有专业化知识背景的同时,更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绝大多数环保人才面临的一个瓶颈就是怎样能成为国际化人才。”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尽可能的走出去,产业链需要不断的延伸。但是目前我们急缺这样的人才,甚至缺到没有可用之才的程度。唐丁丁认为,国际化人才不是简单的会说外语,更重要的是理念和思维方式、工作沟通方式、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哈工大市政环境专业可能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要有所调整。”在唐丁丁看来,哈工大的学生特点是踏实,缺点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可以成为扎实性人才,但很少成为领军人物。学校应更好的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在培养技术性教育的同时,组织一些专门的经理人研修班,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交流,这样才会培养出适合国际化的专业性人才。
 
章林伟——环境专业需加强职业经理人培养
 
“环保企业要打造中国的威立雅,需要管理体制的现代化。”
 
要全面规划改革体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三中全会提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要给员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要打造中国的威立雅,需要政策、市场以及人才的完美结合。对于学校,环境专业应该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及环境保护的职业经理人培养。
 
“人才的炼成还需要个人能力、职业需求及发展机遇。”章林伟认为,职业需求有大有小,机会有多有少。对于个人来讲,要思考怎样迎合职业的需求,愿意并乐于从事基层工作,抓住机遇,把能力和职业需求很好的结合,就具备了成功的可能。
 
企:龙江环保张福贵——做环保要肯到基层去
 
“中国梦、环境梦、企业梦。环保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责任、就是担当。”
 
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而往往又最常面对人才的流失。张福贵认为,对于企业,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管理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关键。龙江环保具有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即人才逐步向上提升的培养体系。作为环保企业要给人才相应的发展空间,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争取做到企业和个人的双丰收。
 
与事业单位、设计院相比,处于一线的水厂、自来水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远远不足。张福贵表示,做一线工人不可耻,大学生要乐于到基层去工作。环保人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学:崔福义——培养要与社会需求挂钩
 
“要加强专业化教育,需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策、企业与高校联合,大家一起努力为环保行业培养人才。”
 
目前人才培养最大的瓶颈是培养质量,即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很好的适合社会需求。崔福义表示,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哈工大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从五十年代初学习苏联教育模式;改革开放后学习美国模式,将专业面拓宽,淡化专业培养而是注重基础;最近开始学习欧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这更多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为环保行业输送人才。
 
“工程师不是我们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只会画图的人不是我们现在理想的人才。”崔福义表示,哈工大市政与环境专业在多年的教育模式摸索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缺陷,并做出了积极的改革和调整。
 
环境专业的责任就是要为环境领域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目前哈工大已经确立了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把这种人才培养具体化为单种类型人才,即政界领袖、企业精英、学术大师。近几年,培养国际化的精英人才也已经成为哈工大教育的主导战略。
 
环保人才如何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教育至关重要。崔福义表示,真正要调整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编辑:刘永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