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10 16:50
来源:成都市政府
建渣都去哪儿了——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旧城改造、道路改造等会产生很多的建筑垃圾。而这些数量非常之大的建筑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呢?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呢?按照传统的处理方式,建筑垃圾会在回收了钢筋等可利用废品之后进行填埋或者倾倒到堆场。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建渣本身也彻底成为废弃物,无法实现再利用。
为了让这种“两头浪费”的不环保方式有一个改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同时贯彻落实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精神,成都市日前在小城镇改造中首次试点了建筑垃圾零排放无害化处理——这不仅不会让建筑垃圾再去占用土地进行填埋或堆放,还可以让其变废为宝,使建渣摇身变成建材。那么,这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种新方式 让建渣不再是垃圾
一个空地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堆堆大小不一的混凝土块和几个身量不小的大机器——这就是笔者在大邑县斜源镇建筑垃圾零排放无害化处理试点项目现场看到的。
一个个看似毫无用处的、旧房拆除产生的混凝土块,咋就摇身一变,变成了值钱的、可以用于施工的建材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进行了详细了解。在实施现场,只见第一步就是挖掘机用巨大的“爪子”把大块大块的混凝土块“抓”进破碎机;原本坚硬的混凝土块在破碎机的威力下瞬间就分崩离析,成为一个个直径不等的小碎块,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4厘米,最小的直径不到0.1厘米。接下来,这些经过破碎的小块又被送进了筛分机。这个长约6米、高约5米的“大家伙”,是项目现场实现建渣无害化处理的另一个“主力干将”。“这套机器是从芬兰引进的,最多可以筛分出四种不同的骨料。这台设备具备移动性好、智能控制、降尘吐料的特点。”实施单位四川润龙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伟告诉笔者。因为是移动式的,哪里有建渣需要处理,机器就可以直接运到现场;而智能化处理让机器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只要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工作即可;而四个吐料传送带就像是四个展开的翅膀,朝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吐出直径不同的骨料。在吐出最细的、仿若细沙的骨料的出料口,为防止骨料飘扬造成扬尘,可以做到一边喷淋一边吐料,用湿法作业杜绝扬尘。而在处理速度上,对建渣现场破碎、筛分的效率非常高,以斜源镇为例,3万立方米的建渣用一套设备(一台破碎机加一台筛分机)一周就可以全部处理完。
“这种大一点的骨料可以用作道路基层,这种可以用作制砖,这种可以制作混凝土和砂浆。总之按照不同的直径,每一种骨料都可以成为建材,做到100%的再利用。”刘永伟告诉笔者。
一笔经济账 建渣再利用节省建设费
利用建渣生产的建材,其强度等相关指标与采用自然原料,如河沙、卵石等的一样吗?我们从市建委了解到,关于再生建材质量方面的指标,国家从2008年相继出台了相关技术标准。“有了国标,再生建材等于就有了可进入市场的‘准生证’。”刘永伟说。在他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设置在现场的实验室,只见这里摆放着很多不同大小的由再生骨料生产的砖体。“我们对每批次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会进行综合检测,以检查产品是不是按照国标达到了相关要求。”
质量相当,那么再生建材的价格又具备优势吗?“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目前河沙、卵石等自然原料都呈涨价的趋势。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再生建材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据我们了解的行情,目前我们的骨料比市场同等大小的骨料销售价格便宜30%以上。以斜源镇场镇改造为例,该镇的拆迁量约为3万立方米,计划修建房屋约1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确定利用该镇的拆房建渣生产的再生建材都将都将用于场镇新建。算下来的话,可以节约约一半的建材费用。”
“小账算得过来,算大账更能显现出再生建材的经济性。”刘永伟给笔者详细地算起来:原来建渣不仅不能做到再次利用,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产生处理费用,这其中包括外运的运输费、填埋或者倾倒到堆场的费用。
一笔环境账 新方式产生多种环保效益
建筑废弃物不仅在经济上具有良好的效益,其环境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国家发改委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房屋年竣工面积15亿平方米,城镇改造扩建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数量巨大。由于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缓慢,激励政策措施配套、产品和应用标准缺失等原因,导致资源化利用水平很低,仅有少量用作生产再生建筑骨料制备建材等,基本以填埋和堆放为主,大量占用土地,给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建筑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到30%;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4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主要任务包括推进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骨料并应用于道路基层、建筑基层,再生路面透水砖、再生混凝土、市政设施制品等;鼓励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化应用。
城市市今年1月出台的《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将高度重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使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墙体材料等建材;中心城区结合城区改造、建设,创建合适的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模式;近郊区、远郊区结合实际做好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最大限度地无害化处理或再生利用。《方案》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筑废弃物不出区(镇)的“零排放”处理,现场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当前,成都市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旧城改造、道路和地铁建设、基坑开挖等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数量巨大,每年将达到数千万吨。假如以传统的填埋消纳为主的方式进行处置,将浪费大量土地资源。为此,成都市学习国外及我国东部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绿色建筑行动工作,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促进建筑废弃物处置方式的提升转变,实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采取这种‘零排放’的建渣处理方式,还做到了废物利用,同时减少了对河沙、石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成都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各方说法
●大邑县斜源镇镇长舒静——
再生利用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
斜源镇结合场镇改造和土地整理,原有房屋已全部拆除,具有较好的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条件,所以市建委在我们这里试点建筑垃圾零排放无害化处理。利用这些建材原料生产的砖都将用于此次场镇新建,经过测算,可以节约约一半的建材费用。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税彦斌——
建筑垃圾再生处理符合建筑业转型升级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环保越来越看重。在城乡建设领域,转型升级已经从文件到了实施阶段。建筑垃圾再生处理正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代表。利用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既保护了环境,资源又得到了循环利用,同时,还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谋福祉的事业。
●成都市市建委科技处处长陈顺治——
建筑垃圾零排放无害化处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
据统计,每堆积1万吨建筑垃圾约需占用67平方米土地。通常建筑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两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除此之外,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处理还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建筑垃圾零排放无害化处理,转换了一种思维,采取了一种新方式让建筑废弃物物尽其用,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进行了有效尝试。
编辑:田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