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评论】对垃圾焚烧认识的四大误区

时间:2015-07-10 11:31

来源:高能环境微信

作者:徐文龙

误区之一:国外的垃圾焚烧厂很多都关闭了?答案:不是

统计欧洲主要国家垃圾情况来看,整个欧洲有423座焚烧厂,人均焚烧量约为0.25千克/日。从这几年来看,欧洲垃圾焚烧处理量是在不断增加,当然焚烧厂也在增加,但是因为欧洲人口相对比较稳定,垃圾量的产生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增长。

美国的情况相对特殊一点,因为美国土地广阔一点,垃圾处理目前是以填埋为主,焚烧在全国也保持了14%的处理率。美国并不是在关闭焚烧厂,而是通过更高的环保标准来改造旧的焚烧厂,并保持了焚烧处理比例。美国有87座焚烧处理场,分别在26个州。2007年,焚烧炉共220台,总规模93943吨/日。美国的焚烧处理能力是中国的2倍,集中在东北部经济发达地区。

就日本情况来看,日本是全世界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发展比较快的,日本全国垃圾焚烧率保持在75%的水平,垃圾基本上首先焚烧,不能处理的垃圾再进入填埋场,这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从东京来看,大东京地区有23座垃圾焚烧厂,东京最漂亮的烟囱都是垃圾焚烧厂。目前只有一座焚烧场(世田谷法清扫工场)因为有30年历史正在进行维护改造,其他的都在正常运营。

垃圾焚烧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已十分成熟可靠,成为了当前国际上广泛运用的生活垃圾终处理技术。近年来,随着焚烧处理技术的进步,国外对生活垃圾焚烧厂实施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通过更高的环保标准来改造旧的焚烧厂,关小厂、建大厂,使焚烧发电厂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据统计,目前,有3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建有2000多座生活垃圾焚烧厂,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意思的是,很多垃圾焚烧厂不仅是垃圾处理设施,还因为新颖独到的外观设计,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误区之二:中国的焚烧技术落后?答案:不是

我们国家垃圾焚烧技术是“万国牌”的技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垃圾焚烧技术都已经进入中国。就焚烧炉的情况看,德国马丁和日本三菱合作开发的技术最早进入中国,目前有相当多的实践,如深圳、广州;日本田熊公司开发的SN型的焚烧炉,在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应用,如北京、天津;欧洲西格斯焚烧技术也进入中国,应用在苏州、深圳;日本的日立造船焚烧炉应用在成都;日本JFE焚烧炉应用在青岛等等。应该说全世界各类焚烧技术在中国几乎都有应用。目前阿尔斯通Sity2000型焚烧技术的已实现国产化,应用在重庆、福州等地。同时,我们国内也自己研发了一些国产化的焚烧技术,如二段式焚烧技术等。

误区之三:生活垃圾焚烧中二噁英是不可控的?答案:不是

关于垃圾烟气处理,特别是二噁英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二噁英已经被妖魔化。在全社会二噁英排放里面,垃圾焚烧厂占的总量非常低,如德国的总量是0.5克,是非常有限的,不是二噁英排放物的主要因素。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根据2007年的统计,我国焚烧厂二噁英占全社会排放量的比例只有3.3%,大量产生源不是在垃圾焚烧厂。当然,垃圾焚烧厂确实能够产生二噁英,但是所有国外先进烟气处理技术已经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厂水平和国际是接轨的,即使产生了二噁英,从处理技术说,是可以消除或者控制在足够低水平的。目前国内包括北京市都在执行0.1纳克的标准,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二噁英控制标准。这个标准是根据人体耐受能力,对人体没有危害情况下反推出来的。1988年,WTO根据所取得的最新毒理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毒性效应研究成果,规定二噁英的每日TED耐受量(TDI)1-4pg/(kg.d)。

误区之四:国内对二噁英监测水平无法达到?回答:能够达到

二噁英是可以检测的,目前采取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北京市已有两个有资质的二噁英实验室。

通常是通过在线监测焚烧温度,一氧化碳浓度,烟气停留时间,活性炭喷射量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来判定二噁英是否达标排放。根据研究,一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作为二噁英产生的间接指标,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与二噁英的生成量有较大的相关性,当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浓度(100ppm)时,二噁英产生量会大幅度提高。所以可以通过监测一氧化碳浓度来间接监测二噁英的产生。

为规范和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行和管理水平,北京市将采用二噁英在线取样系统,以加强对二噁英排放量的控制。


编辑:陈丹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