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保行业受热捧 专家发声冷思考

时间:2016-01-08 14:35

来源:全联环境商会

作者:骆建华

在当下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增幅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却表现抢眼。近两年,多家大型国有企业高调进入节能环保行业。甚至有观点认为“不少民企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实力相对不足。国有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往往一个动作就能带领行业跨入全新阶段。”

在环保行业不断升温、受到热捧的当下,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发声:面对目前大批量国有企业进军环境产业,作为一个环保人来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担忧产业过热、担忧技术障碍、担忧市场走偏。

面对目前大批量国有企业进军环境产业,作为一个环保人来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国有企业以其雄厚资本进入环境领域,可以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弥补财政投入之不足。据环保部门测算,现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需求约2万亿,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5%~90%资金需要社会资本进入。如果没有社会资本参与,这两个十条就有可能落空。而目前各类国有企业进入,不正好满足环保投资的巨大需求吗,那么忧从何来呢?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好事有时候也能变成坏事。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有资本,其忧有三:

一、担忧产业过热

君不见,若干年前风能、太阳能风起云涌之时,各路资本纷纷杀入,制造了一个无比繁荣的景气周期,然而好景不长,泡沫破灭。大量资本进入,造成整个行业投资供远大于求,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新兴产业也难免重蹈传统产业覆徹,很快步入严冬季节。许多风光一时的明星企业,一夜之间濒临破产,尚德也好,汉能也好,都是实例,这让大家唏嘘不已。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些年来,环境产业还算能健康发展,走得平稳,就是因为没有大起,也就没有大落;没有过热,也就不会过冷。

二、担忧技术障碍

国有企业财大气粗,捊起衣袖直接杀入,大有治理环境舍我其谁之势。然而治理污染,毕竟不同于造高铁、造火箭,它们分属不同的技术体系,也有不同的商业模式。术业有专攻,行业有分野。高铁能出洋,火箭能上天,只能证明你在那个领域技术领先,但不等于你什么领域都能技术领先。

污染治理细分领域很多,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技术,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同样是污水处理,工业污水不同于市政污水,化工废水也不同于冶金废水,其处理工艺迥异,需要环保企业多年的深耕细作,才能找到适宜的相对经济的治理工艺,这也是环保企业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看家本领。

试图短时间内通过资本撬动,占据环保市场不算太难,但要能够掌握这些技术,解决每个细分领域特殊的环境问题,应属不易。况且,环保领域商业模式,与制造高铁、火箭的商业模式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更多卖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它的价值体现也更多的是在运营环节而不是投资领域。

所有这些,不知道新近杀入的国有企业是否做好了思想准备,否则,挥舞着资本大棒,在环境市场上到处攻城略地,但由于技术障碍和商业模式的水土不服,有可能留下一堆烂尾工程。果若如此,不仅耽误了环境治理的进程,也耽误了企业发展的前程。

三、担忧市场走偏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十分明显,无论是污水垃圾处理,还是脱硫脱硝除尘,其处理率或装机容量均已达到90%左右。应该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潮均已过去。

目前,污水处理厂近4000座,垃圾焚烧厂已建或在建的近500座,电厂脱硫脱硝装机容量也达90%左右。下一步,除了拾遗补缺,升级改造,市场容量并不大。十三五期间,污水垃圾处理要求全覆盖,电厂大气治理要求超低排放,但具体到每个项目,其规模十分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大批国资企业携资进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最有可能的是掀起低价中标之风,大打服务价格战。其后果就是扰乱整个环保市场,伤害行业的健康发展。去年以来,这种苗头已初露端倪,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然并不是说,国有企业进入就一定带来这样的结果,但在僧多粥少的背景下,这种非理性的投资冲动就有可能增多。如果不计成本的拿项目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损害的就一定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环境治理的大局。


编辑:曲宏斌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