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9 16:42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作者:贾新
提起维也纳,大家首先会想到庄严肃穆的史蒂芬大教堂,美轮美奂的国家歌剧院,宏伟壮丽的美泉宫……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外,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座外观与功能对比强烈的建筑----维也纳(Spittelau)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发电厂。
当你乘坐地铁6号线,在一个名为施比特劳(Spittelau)的站点下车后,一座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建筑将会映入你眼帘。建筑主体色调另类、错落有致。最有特色是矗立在后方126米高的桅塔,塔体颈部建有一个大的金色椭球体,顶部则建有一个小的金色扁球体。整个建筑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夺人眼球的同时,又不失和谐。然而,这座如此艺术的建筑,竟是一座垃圾焚烧处理厂,那金光灿灿的桅塔则是负责排放废气的烟囱,大的金色球体就是垃圾焚烧站的控制室,而取暖发电所用的燃料则是我们每天倾倒的垃圾。是的,它就是位于维也纳9区、多瑙运河河畔,鼎鼎大名的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集艺术、科技、环保于一身的现代化工业建筑。
晴空下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夜色下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发电厂由奥地利著名艺术家、建筑师百水先生设计。百水先生名为FriedensreichHundertwasser, 百水则是由他的姓意译而来。他于1928年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绘画、建筑、环境保护领域均有非凡建树,几乎是20世纪奥地利最有名的艺术家。百水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摈弃传统色调、水平与垂直线条、几何对称等元素,取而代之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的门窗、高低不平的地面、蜿蜒曲折的楼梯、与自然界尽量搭配而略显突兀的色彩,以及随意栽培的花草树木,以此彰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百水先生
位于维也纳3区的百水博物馆
原来的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处理厂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1987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导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转。当时政府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推倒择址新建,理由为保护市区环境;另一套方案则是在原址上重建,理由为绝大部分设备仍可正常运转,城市垃圾也可就近处理,减少运输成本。最终通过投票采用了第二套方案。方案通过后,维也纳市长Helmut Zilk对重建工程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重建后的垃圾处理厂既要满足环保的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度,力争成为一件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这样的主张和要求,与百水先生的科技、自然、艺术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因此,百水先生于1988年接手垃圾焚烧厂的外观设计工作,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充分体现了他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气质。
旧的垃圾焚烧处理厂
百水先生的设计效果图
新的垃圾焚烧处理厂投资约4900万美元,历时4年,于1992年竣工,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据说百水先生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童话故事里带有瞭望塔的城堡。而我个人认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烟囱外形上更像是一根水烟管。相比较旱烟管,水烟管具有过滤装置,可以将烟雾进行“净化”,抽烟的人也可以吸入相对“健康”的烟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烟管的类比是不是更贴切呢?
1995年日本大阪市长访问维也纳,参观了这座建筑,被其独特的外观折服,决定在大阪也建造一座相同的垃圾焚烧处理厂,“仿制品”于2001竣工,由此可见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处理厂受欢迎的程度。
日本大阪的垃圾焚烧处理厂
施比特劳垃圾焚烧发电厂重建后,负责处理维也纳约1/4的垃圾,每天24小时运转,产生的热量能为周围约6万户的居民住宅提供暖气和热水。而焚烧的残渣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做到一物多用。与燃油供暖的方式相比,施比特劳依靠垃圾焚烧供暖可以减少2/3的温室气体排放,过滤设备经过升级后的,可以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90%之多,排入大气的废气已经非常“干净”,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值。围绕厂区外围行走,无粉尘,闻不到异味,也听不到噪音,更看不到黑烟排放。
施比特劳焚烧垃圾获取热能,以及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工艺流程如下:
主要技术数据供大家参考:
(以年为单位)
处理垃圾量:25万吨;
发电量:4千万千瓦时;
热能供应量:4.7亿千瓦时;
产生的矿渣、烟灰,以及滤网尘饼总量:6万吨;
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含铁残渣:6千吨。
最后,如果你不满足于驻足外观,还可以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预定时长90分钟的内部参观,届时会有专业人员向你介绍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各个工艺流程,让你对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能源供应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这个参观项目是完全免费的,真是一项善意之举。
编辑:任萌萌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