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3 15:13
来源:湖北省发改委
6.轻纺。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强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有地方特色的轻纺产品。发展智能家电等发展潜力巨大的轻工行业。支持服装设计和品牌建设,带动“棉纺-印染-面料-服装”产业链整体素质提升。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延长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三条产业链。支持无纺布等特色产业研发平台建设,扩展无纺布应用领域。
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更高水平的融合,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创新发展,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体育、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研发设计。建立研发服务联盟,打造一批专业化、开放性的研发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主体。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舶等行业为重点,增强工业设计能力,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运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围绕建设武汉“工程设计之都”,重点发展水利、铁路、交通、船舶、建筑、电力、桥梁、冶金、化工、医药、港口等优势领域工程设计高端专业服务,建设若干低碳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打造以工程设计为龙头的设计产业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2.金融。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线,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目标,推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密切结合,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资租赁、物流航运金融等金融新业态,推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吸引全国性和外资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将武汉建成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碳金融为特色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襄阳、宜昌两个省域金融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城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特色产业金融中心,积极开展县域金融工程。
3.现代物流。推进铁水公空多模式联运,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构建低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系统。加快建设一批临港物流产业园区,打造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中心枢纽。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构建服务于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支持“中欧班列(武汉)”等国际班列、航班、航线的发展和顺丰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
4.电子商务。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农村电商生态链和生态圈。推进武汉、襄阳、宜昌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鄂州葛店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支持十堰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二、大力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1.旅游。保护性利用沿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龙头,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集群式发展,在形成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上打造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养生旅游和老年旅游等个性化旅游。
2.健康养老。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3.体育。实施体育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4.教育培训。加快推进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以武汉市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服务业领域的龙头品牌。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开拓海内外教育培训市场。
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严守耕地红线,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严守耕地红线,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进种植制度、优化农产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科学利用四大片区的林业资源,引导木本油料、森林食品、花卉苗木等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畜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有机结合生态养殖方式,推广稻田生态种养等新型高效养殖模式。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类施策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山区、鄂西山区和鄂北岗地四大农业片区。江汉平原以发展大宗农产品为主,鄂东南丘陵山区以发展林牧渔特色产品为主,鄂西山区以发展山区特色农林产品为主,鄂北岗地以连片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种植为主。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