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23 11:02
来源: 合诚环境
最近关于“重环保导致中小型企业关停”“中央为何严抓环保”等一系列的问题关注度很高,对此我也来谈谈个人看法。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中国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持续的雾霾天气、严重的水土污染和生态退化等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那么经济必须转型。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之一,在于化解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其说环保举措反常的严格,不如说是以环保的名义实行去产能更加符合政治背景,也更容易让社会接受,一举两得。
中国面临的新一轮工业部门去产能的压力十分巨大,传统的中国制造成本已经不具备国际比较竞争优势,而竞争力的削弱导致的是新形势下的供需关系的变革在制造成本上扬,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国投资下降,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达到瓶颈的前提下,中国急需寻求新的市场来消化产能,所以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和创造新的市场。
导致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有很多,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当年英国人为了能够寻求一个新的市场,不惜用枪炮轰开中国的边防,中国如今用和平的方式(抓环保)来开拓新的市场,但其中的迫切性也是异曲同工的:打不开一条新的经济通路,产能过剩会淤塞整个工业产业链的运转,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如果按照“保大限小”的思路去做,那很多会拼命上规模,导致更大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按照“保先进产能限落后产能”的思路去做,那谁先进谁落后还真不一定。但是,环保标准却是清清楚楚的。况且,环保问题本身就是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我只能说,环保的内在逻辑仍然是服从于政治和经济需求,但环保的对外表现必须是高于政治和经济需求。
周小川先生就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炮轰环境问题,他说:理论上,如果有污染,首先得把污染治理打入成本,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如果有碳排放的话,得要为碳排放承担代价,所谓碳配额的做法就是要求排放者先购买这个配额,把代价计入成本和价格加以吸收。如果没有吸收环境成本,价格就会失实,企业就会觉得这个行业的利润挺高,投资就会增加,产能相应增加,最终会产能过剩。
既然从其他方面下手不方便,那以环保为抓手,就好多了。促进环保本来就站在道德高地上,师出有名,反对势力不好正面公开抵制。大型企业本身环保标准就高,继续提高也能承受。(其实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肃清浮躁经济体系,保证企业正规化发展。)
只要把没有环保设施、不正当竞争的小型企业关掉,给他们让出市场份额就行。如果此事真的推行顺利,那么借此机会,可以:一方面提高很多行业集中度,方便全行业产能调控。另一方面,可以斩断很多低端产业链,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虚伪,因为环保工作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仅仅从意识形态上宣传和推广环保只会让问题更加脱离现实。这也部分解释了似乎没人关注的疑问,很多人的思维可能还停留在过去对环保工作的认识上,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国家下大决心动了真刀真枪。
而很多事只能在对的时机才能推动下去,错过时机以后可能就根本推不动了。(而真正有效的环保工作永远是真正落实的环保工作。如果在去产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我们的环保工作能够被推动到真正落实的地步,那么它就是有效的,是值得称赞的。)
还应该注意到,去产能的同时,我们国家还在抓紧时机推动工业技术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排放交易,并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定位为国家战略性布局。这一系列举措,让我国在未来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机遇时,期待环保工作也将会有一番新的面貌。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