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海市政总院熊建英:全面解析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新技术

时间:2018-08-23 09:57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刘琪


方案二的工艺路线如下所示。

blob.png

主要改造包括:

1、新建2400吨汽提脱氨装置:来自厂外渗滤液调节池的2400 m3/d进入脱氨预处理设施进行脱氨处理,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脱氨出水池由水泵提升后进入进水均衡池;脱氨产生的副产品“碳酸氢铵”送至脱氨副产品车间,打包外运。

2、新建膜深度处理车间:新建膜深度处理车间一座,位于厂区南侧原停车场位置。膜深度处理车间内主要安装3200 m3/d纳滤设备、640 m3/d浓缩液处理设备及配套的辅助的加药、控制、酸储罐等设备。

3、均衡池及组合水池(改造单体):脱氨系统出水与填埋场渗滤液原液在均衡池经混合均质后泵送至5座MBR生化池,每组MBR池配置单独的进水泵和流量计。组合水池包括储泥池以及污泥脱水滤液储存池。

4、MBR池改造:

- 1#MBR池改造:由原一级A/O池改造为二级A/O生化池,需增设1道分隔墙。设计规模核定为700 m3/d;

- 2#MBR核减运行:2#MBR池由一期的UASB池改造而成为两级A/O池,现状处理水量为500 m3/d,本次升级改造工程,减量到400 m3/d运行;

- 3#~5#MBR改造:将SBR池改造为两级AO生物反应池,每座池子的处理规模核定为700 m3/d;

5、超滤车间改造:将超滤车间的19组超滤膜,按改造后MBR生化系统5座生化池的规模,重新分组优化,使超滤集成设备与MBR生化池规模对应,便于运行管理,也可充分挖掘生反池产能;此外,为保障NF系统稳定运行,将原50 m3UF出水钢罐更换为100 m3的玻璃钢罐。

6、新建管廊架:所有的管线全部用高架的管廊架来走,管廊架最多有三层,最少是一层,也就是说整个管廊架为这个项目的落地提供了一个安装空间。

7、新建换热设备: 充分利用填埋气发电厂发电机组烟气余热,每台发电机配置1台换热设备制备蒸汽供给汽提脱氨系统;换热设备紧邻填埋气发电机房露天布置,设联合钢平台方便各设备巡视。软水装置、软水箱、给水泵集中布置在钢结构雨棚内。

第四、老港四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提标改造运行情况

简单介绍下该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

400 m3/d脱氨系统历时4个月建成。2000 m3/d脱氨系统历时5个月建成。400吨脱氨系统,在运行时,达到了设计产能的80%。氨氮去除率提出的是75%的目标,实际运行期间达到77%。

1#MBR系统历时5个月建成;3#MBR系统历时2.5个月建成。汽提脱氨过程可以将渗滤液原水中的Ca2+、Mg2+,以CaCO3、MgCO3形态去除,经汽提脱氨预处理后的渗滤液,具有钙镁离子浓度低、TN浓度低、COD与TN比值协调等特征,对MBR生物反应池及超滤膜组件的运行十分有利,可显著减少碳源投加量,缓解膜结垢现象,减少膜清洗频次,延长使用寿命,从而降低运行及维护成本。1#、3#MBR系统均已达到设计处理规模,并实现超量生产,且超量生产运行情况稳定。

3200m3/d NF处理系统及640m3/d NF浓缩液处理系统历时5个月建成。清液回收率及出水水质均达到设计要求。

第五、渗滤液处理新技术及应用展望

1. 汽提脱氨技术,削减生物处理系统的氮负荷,实现氮资源化利用。填埋场老龄渗滤液,进解析塔,再进脱氨塔,然后进入氨回收塔,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铵溶液饱和溶液,然后进入晶浆罐,经离心机脱水后,得到碳酸氢铵固体。

1534989649350778.png

2. 纳滤及纳滤浓缩液减量技术,能耗低、清液回收率高。

blob.png

3. 余热利用技术。

blob.png

4. 架空管廊技术。

blob.png

5. 分隔墙预制拼装技术。

blob.png

新技术应用展望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汽提脱氨技术,汽提脱氨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和餐厨污泥厌氧发酵沼液处理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提高老龄渗滤液的C/N比,为后续生物脱氮处理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生物脱氮的外加碳源量,节约运行成本,并实现氮的资源化利用。

二是纳滤及纳滤浓缩液减量化技术,该技术与汽提脱氨工艺结合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12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