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郝吉明、彭永臻、曲久辉、贺泓、刘文清、李广贺解析环保前沿技术

时间:2018-11-12 10:02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最大的挑战是发动机。贺泓说,我们在满足国四标准的技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后处理系统占据市场主流,半壁江山以上是国产技术。到国六阶段发现一个“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他解释说,国六阶段,后处理系统重要性进一步的上升,要跟发动机系统紧密耦合成一个体系,不仅仅要读取数据,还要相互制约。根据我们排放法规的要求,后处理系统要向发动机发指令,发现做不到。“我们引进的发动机是不完全的引进,可以生产制造,但是控制原代码不向我们开放,没法改进。以前我们不太关心,现在必须关心,否则后处理系统跟它配不上,在国六阶段我们必须突破这个瓶颈。”

5、刘文清: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发展方向有哪些?

QQ截图20181112094201.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研究员 刘文清

“所有的环境管理都是建立在准确的测量基础上,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是认识、理解和最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刘文清在发言中表示,我国在监测技术领域实现进行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他认为,可靠性应该是国产仪器竞争的核心所在。“谈性能指标,我们跟国外差距并不是很大,问题就是可靠性,就是平均故障发生间隔时间。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可靠性问题,就可以在仪器水平上缩小差距。”与此同时,硬件具备、数据拿到以后,怎么样分析也是挑战。分析的方法和软件,是发达国际监测行业的核心内容。

刘文清认为,监测技术领域下一个方向是“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加智慧环保。另一个方向是更高的精度,更大的范围,更加实用小型化等方面。对于影响国家环境安全、涉及重大国际环境问题和履约环境战略的领域,国家急需用监测数据支撑;另外生态环境改善、人体健康、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系统开发,还有基载、机载、环载和星载平台的环境监测技术与系统研发,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刘文清说,实际上至今没有一个单一的技术满足衡量污染物监测的多种需求,每种技术都有特点和限制,不同的监测平台,实际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发展更高的精度,更多成分,更大范围,更实用的多平台环境监测技术,才能满足变化的环境需求。

6、李广贺:场地修复产业如何应对面向未来的全面提升?

QQ截图20181112094118.jpg

清华大学分室教授 李广贺

李广贺在演讲中表示,场地污染修复已经是发展最快的环保产业板块,不过和国外先进成熟产业形态,还有不少差距: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修复市场核心技术装备材料基本上以进口为主;国外处于技术应用阶段,我们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我们仍然是粗放联合的技术为主,发达国家进入到原位和联合修复为主的方式。

针对整个场地修复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他表示有一些发展方向值得关注,包括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监管、大数据监控网络构建、资源化安全利用等方面,为我们科技发展提供了相应思路。

在核心技术和装备层面,设备化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成套重大装备工程化应用要有非常大的提升。包括原位勘探、高精度监测、快速探测和智能化修复,物联网、大数据将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监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李广贺说,土壤修复产业未来发展一定是全产业链,不是小而全的过程,要形成工程咨询、材料生产、装备加工、工程修复、工程监理完整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要有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装备研发。

总体上来讲,场地修复行业应该逐渐进入到中期发展阶段,标志性指标应该包括: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善的技术标准,技术设备和材料的工程化应用,规范化实施;研发技术的转化率要达到50%到60%,现在只有10%到20%左右;有一批污染防治标志性工程,推动和促进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