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E20上善若水文化沙龙:行事之道,在乎“利”与“用”

时间:2019-03-04 09:3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程云

作为环境领域纵深服务生态平台,E20率先在业内开展《道德经》传统文化系列学习,继《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一分为三”看世界》主题沙龙后,2月28日,E20上善若水文化沙龙第三期顺利召开。



“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更需要文化的力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学习,将更好地指导环境行业发展,而《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表示。

作为环境领域纵深服务生态平台,E20率先在业内开展《道德经》传统文化系列学习,继《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一分为三”看世界》主题沙龙后,2月28日,E20上善若水文化沙龙第三期顺利召开。(见前两期沙龙:E20上善若水文化沙龙:环境企业要用“上善若水”的心态做事;E20上善若水文化沙龙:“一分为三”看世界)

本期沙龙,从《道德经》中的“利”与“用”入手,兼顾“两山”、绿色发展、商道等角度,深入探讨“利”与“用”之间的关系。

image.png

image.png

现代汉语中,“利用”合在一起,指对人力、资源、物质工具的使用,为中性或贬义。而传统文化《道德经》关于“利”与“用”却大相径庭。

image.png

有关“利”与“用”的由来,《道德经•第十一章》阐述: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已经告诉大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要想明白“利”与“用”就必须知道“有”和“无”以及它们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何谓“利”?何谓“用”?

一开场,北京慈方中医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贾海忠,引用《道德经》,以经解经,阐述何谓“有”和“无”?在他看来,“有”不仅是可以感知的“存在”,还是对“可以感知存在”的拥占,而“无”与“有”相互转化、对立统一,无中生有大抵如此。无也是一种存在,只不过它是不可感知的“存在”。

image.png

贾海忠

何谓“利”?贾海忠认为,“利”的功能是“产生益处”,变成有益、有用的东西,“有之以为利”,这里如果将“利”片面地理解为锋利,就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那么何谓“用”?就是“无之以为用”。所以说“用”的存在形式是看不见的无,“利”的存在形式是看的见的有。

从无中生有到无中生利

梳理完“有”、“无”,“利”、“用”的关系之后,贾海忠继续讲述四者之间的奥秘。他认为,利=有,正如前文所说“利”是看的见的有;用=无,“用”是看不见的无,而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所以概括起来“利”既是看的见的有,也是看不见的无。要想谋利,既要从无中谋取,也要从有中谋取。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