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探索实践

时间:2019-09-17 14:18

来源:生态环境部

二是垃圾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垃圾分类不能改变垃圾量逐年增长的自然发展趋势,但通过对可回收物和低价值物的回收分流,一定程度有效缓解了进入填埋、焚烧设施的垃圾量自然增长势头。之前,杭州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垃圾量和GDP增长数据很接近,基本每年8%左右,近几年垃圾量增长率下降到3%以内,无害化率持续保持100%。

三是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杭州配套前端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大力推进末端分类处置能力建设,新建成3座焚烧厂,新增焚烧处理能力5100吨/日,使焚烧处理设计能力达到8500吨/日;新建成4座餐厨废弃物和厨余垃圾处理厂,使生物处理设计能力达到850吨/日,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3%,杭州离“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越来越近。2013年7月,杭州市入选全国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5年4月,杭州市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截至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小区达3413个,其中主城区已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市共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60个,总数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在2018年度浙江省垃圾分类考核评估中,杭州市荣获优秀等次。

三、经验启示

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文明工程、基石工程,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能长久等待,杭州通过理论探索、科学实践和系统提炼,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垃圾分类是一项事务工作,具有广泛性,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简便易行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店家商户、公家大户,是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与广大市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垃圾分类首先需要产生人去动手进行分类投放,后续环节再分类处理,全过程都离不开“动手”,且要让每个产生人即社会市民动动手,还要人人会动手,这是非常大众化的事情。因此,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根据市民生活习惯、垃圾成分、末端处置设施等实际情况,让广大市民明确为何分、怎么分、分了怎么办。不能脱离实际,要简单操作又不失标准,不能简单问题复杂化,否则垃圾分类会很累,变得寸步难行。

(二)垃圾分类是一项做人的工作,具有艰巨性,必须人人担责、强制落实、不可替代

垃圾从产生到最后处理,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其中产生者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责任人,是分类第一主体。为让全体市民实施垃圾分类,引入企业参与,这有助于提升市民参与积极性,但绝不能替代产生者的垃圾分类投放主体责任,一旦被替代了主体责任,市民的从众心理会使“要我分”到“我要分”成为泡影,背离垃圾分类的“初心”。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抓责任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若某一环节上有未落实责任或责任越俎代庖的,那么其后续分类环节将注定失败,也必然前功尽弃。

(三)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整体性,必须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全程管理

垃圾分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链条,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有机整体,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强化规划统筹、制度建设、人员投入、资金拨付、物质供应、技术保障等,缺一不可。在制度上,应注重落实“谁产生、谁付费”原则,实行按量按质收费,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职责上,应明晰责任,上下左右联动,克服城管部门单打独斗局面。在空间上,应全市域推进,不留空白和盲区,实现垃圾分类制度全覆盖。在环节上,应配套落实“四环节”,打造完备分类体系,即投放环节实现标准清晰、责任明确;收集环节做到设施完备、作业规范;运输环节做到分类清运、公开透明;处置环节做到资源利用、协同处置,对四类垃圾全部进行分类收集,逐步形成完整有效的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真正实现全社会分类、全区域分类、全过程分类、全物品分类。

(四)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治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必须党建引领、政府推动、社会协同

垃圾分类是撬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杠杆,是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领域,也是检验党员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垃圾分类工作抓深抓实抓细,能助力党的决策部署深入人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更加坚强。要紧紧扭住“党、政、企、社”合力推进这一垃圾分类“牛鼻子”,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监督考核,率先做好机关和事业单位强制分类工作,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集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绩效,但第三方企业和市民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界限,同时企业的职责逐步后移,从依赖政府补贴生存,逐步过渡到依靠市场生存;要激发全社会参与,开展全方位宣传,着力增强宣传引导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持久性,必须持之以恒、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垃圾分类是动态发展的,是从做人的思想工作开始,与市民素质密切相关,文明素质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日常习惯慢慢改善。在垃圾分类推进中,特别应注重环境的改善、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当前,市民动力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和制度约束,利用“互联网 +”、积分兑换等正向激励方式,对垃圾分类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真正持久坚固的动力是内生于市民心中的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无须提醒的自觉。因此,垃圾分类奖励机制要摒弃急功近利,逐步从原来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发展到信用奖励,这需要长期培育,让参与垃圾分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分得一天比一天好,推动大众心理逐步实现从“我不分”到“我要分”,再到“我分好”的根本转变。

来源:选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