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7 09:2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
9月21日,E20水网固废网微信公号报道了《万科中标1.9亿水质监测数据服务,物业组团进军环保圈?》的消息后,受到了行业的集中关注和激烈讨论,多家媒体随后也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以万科为首的物业军团组团进军环保圈,不禁让业内同行纷纷感叹“惊呆liao”。这边还没有缓过神来,25日,《再现跨界!中国移动中标2400万环境监测项目》的消息,再次击中行业人士的“神经”。
9月21日,E20水网固废网微信公号报道了《万科中标1.9亿水质监测数据服务,物业组团进军环保圈?》的消息后,受到了行业的集中关注和激烈讨论,多家媒体随后也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以万科为首的物业军团组团进军环保圈,不禁让业内同行纷纷感叹“惊呆liao”。
这边还没有缓过神来,25日,《再现跨界!中国移动中标2400万环境监测项目》的消息,再次击中行业人士的“神经”。
“狼来了”引发行业震动
一个是地产巨鳄,一个是通信龙头,如此强大的阵容强势进军环保行业,确实让行业内的企业不淡定了。抢食?圈钱?质疑之声很多。
事实上,外行业企业进军环保已经不是新鲜事。2015年左右,受“水十条”等利好政策的推动,环保行业掀起了一阵热浪,这个时期,是外行业企业大批量布局环保业务的标志性时段。中国中车、中国石化、中信、葛洲坝等国企巨鳄,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进入环保行业的。而后随着PPP热潮,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基建企业也大举进入环境产业,横扫市场,如中铁、中交、中电建等。
虽然这些巨鳄进军环保的时期,也曾掀起了行业的大讨论,但在今年不少环保领先企业遭遇挫折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跨界行为,还是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当然也包含更多的担忧与质疑。
比如万科中标的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投标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必须包含物业管理或物业服务相关内容……”,前期就将专业环保公司拒之门外的做法,也让很多业内人士惊呼“活久见”。很多读者也通过E20水网固废网微信公众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E20水网固废网微信留言(截取)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投融资(IGH)合伙人李炜对中国水网表示: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中设定的“物业”参与门槛与水质监测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但这种设定的结果却是屏蔽了很多环保业内真正有经验的公司,很难说没有定向招标的嫌疑。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行业发展部部长、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世坚认为,该项目可能涉嫌违反《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设定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与招标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或者与合同履行无关;是以其他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而针对中国移动中标的环境监测项目,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也表示,如果是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联通或移动中标都算是正常现象。但就本次中国移动中标的项目来看,项目本身还是有一些专业要求的,如各镇自动站的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开展对各镇自动站PM10与PM2.5自动监测的手工比对等等。
如果说,当年葛洲坝、雅居乐等公司以并购进入,中交、中电建、中铁等借助PPP的东风,还有诸多可以理解的因素,万科物业等参与的项目本身,或存在更多不合理性或违规问题,但从事实的角度,行业则不得不面对:行业外企业跨界布局环保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狼”真正地来了!
在狼来了的背景下,除了质疑、担忧、悲哀之外,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从环境产业自身来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结果?环境企业,未来要如何应对?
环境产业真的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吗?
从2015年开始,环保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跨界而来的企业越来越多,且来头也越来越大。如前文提到的,很多国企巨鳄也都选择进驻环保行业。因此也有人认为做环保很容易,交通运输类企业可以来,石油石化企业可以来,金融企业可以来,地产企业也能来,通信企业也能来……环保行业看起来似乎完全失去了门槛。而在深圳项目报道后,不少读者留言也表达了这一疑虑:
E20水网固废网微信留言(截取)
对此,中国水网主编谷林认为:之前也有不少环境产业内人士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环境产业处于政策驱动型,没有太多也不需要太高端的技术。事实上,在效果时代之前,很多企业做项目主要靠关系,而不是看效果,一些环保设备也经常用来做做样子,应付下检查,技术好坏价值差别不大。但“水十条”等政策出台之后,随着环保督查日益严格,环境产业已经进入效果时代,要求环境企业必须向效果负责,这也对环境企业的门槛要求更高了。
环保行业中确实某些细分领域技术壁垒较低,适合初入者或者外行者进入。但进入更多的如危废处置、垃圾焚烧、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等领域则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如雅居乐环保总裁李雪君曾对中国水网解释其之所以选择危废领域,三个重要理由就是:技术门槛高、利润高、未来空间大。而对于产业领先企业,想要持续领先,技术也日益成为关键。行业内一些曾以资本发展壮大的企业现在纷纷开始注重技术积累,或开展技术合作,就是适应这一趋势的体现。
回看大批巨鳄布局环保的路径,也不难发现,他们为跨越门槛做了不少努力:中国水网统计发现,不少跨界而来的企业一般通过设立环保子公司,新增环保业务,或者直接投资、并购一家环保企业等手段,介入环保领域。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它们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时间准备和规划。(相关阅读:《818“野蛮人”进军环保的花式跨界路》)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