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专访】洁绿环境赵凤秋:做厨余处理领域的技术引领者

时间:2020-01-02 09:20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李艳茹

2019年,洁绿环境的营收规模为3-4亿。在产业遇冷的大环境下,作为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技术型企业,这样的年度成绩值得称道。而在董事长赵凤秋看来,接下来几年,不妨将这个数字看作一条起跑线。

image.png

洁绿环境董事长 赵凤秋

技术独角兽的小目标

“其实在10年前,洁绿的规模就已经到了3个亿。”赵凤秋提到,2009年,洁绿就已凭借渗滤液处理技术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同时在手进行的渗滤液项目达20余个。十年之间,洁绿的年度业绩围绕这个数字左右打转,也有人问到:“作为一个中关村老牌企业,洁绿怎么一直没长大?”但赵凤秋本人认为,维持这个体量得心应手,还能抽出时间来钻研技术、更新产品,至于能长多大,是市场的事情。

到了今年,无废城市、垃圾分类等固废热点频出,这个行业被各路跨界而来的大佬挤满,更大的市场空间被挖掘了出来。赵凤秋恍然发觉,一直内秀的洁绿,或许等到了长大的好时机。

在政策引发的诸多固废热点中,赵凤秋选择了市场较为成熟的厨余垃圾和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新的增长点,围绕这两项做了大量研发、试验工作。在技术、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就绪后,赵凤秋为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做厨余垃圾处理领域的技术老大,抓住新机遇,将公司规模翻几番。

今年11月,洁绿环境的两大项目传来喜讯:一是中标了安徽省滁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规划厨余处理规模为600吨/日;二是由洁绿环境协同侨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广州市李坑综合处理厂正式投产,这个全国最大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日处理规模达1000吨。

这两大项目进展,加上此前顺利投产的北京丰台区厨余餐厨项目,为洁绿的厨余垃圾市场版图布下三个据点:北京市内项目根基牢固,并辐射京津冀经济圈;滁州市距离南京较近,被看作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广州市位于粤港澳湾区核心位置,且区域有机垃圾处理需求旺盛。这三个据点分别位于北部、中部、南部,构成洁绿拓展厨余市场的基础。

“直击行业痛点,解决行业问题是洁绿前期几个项目的目标,是技术推广及完善的阶段性过程。”赵凤秋认为,这几大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洁绿环境在厨余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展现了出来,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北京中试基地的研发,使技术更加完善。如在李坑项目中,从前端预处理到后端三废的处理处置,洁绿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公司研发的核心技术及设备均得以应用。“投产后,李坑项目就成为了一个样本,让行业了解到,洁绿开发出了适合国内厨余垃圾处理的技术和装备,我断定洁绿适应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技术、装备,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够成为厨余垃圾终端建设发展的动力,并利用这种包容性和适应性倒逼分类质量向好发展。”

主动出击使得公司业务结构有了显著变化。目前,洁绿环境的营收中,约有1/10来源于污泥业务,其余部分,渗滤液处理和厨余垃圾处理的贡献各占一半。小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的进程中,赵凤秋并不紧张,做企业的几十年,各种风风雨雨遇到过不少。但二次创业的目标,不管是对于赵凤秋,还是公司老员工,都是一个转变思路、更进一步的过程。

在企业规模有限的时候,赵凤秋的管理方式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事无巨细;而在“做大”的蓝图之下,需要更有能力、更有格局的人进来,她要学习放权,养成现代化管理习惯,将关注点转移到价值更高的地方。对于公司现有员工来说,从舒适圈里走出来,在新生市场中拼一把,也是一件需要调动更大能量的挑战。

在行业时机到来、技术储备足够的前提下,去实现一个更大的梦想,赵凤秋将这个决定称之为“敢于胜利”。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她偶尔想想会有些小激动,怀有重新创业的憧憬。“从现在开始,把洁绿环境当成新企业就行了!”

从数据出发的技术

洁绿环境没有长大的十年,也正是赵凤秋从无到有、布局厨余垃圾处理领域的十年。她在实践中看到了行业更深层次的需求,便带领团队扎进了这个细分市场的技术研发中。

十年前,赵凤秋在广东做一个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初衷为了配合某个垃圾焚烧项目的顺利实施:3000吨/日设计规模的垃圾焚烧项目,每天要产生900吨的渗滤液;到了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一天能产生1600吨。渗滤液主要来源于含水率高的有机垃圾,这些有机垃圾如果直接进入焚烧炉,会影响设施的稳定运行。

在接连出现的类似渗滤液项目中,赵凤秋判断湿垃圾将成为下一步的治理重心:“渗滤液与垃圾中的湿垃圾成分直接相关。从整个处理链条来看,渗滤液处理像是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项目的补丁。我们不能总是打补丁,这个问题早晚是要解决的。”

当时,由于“地沟油”被曝出,行业对有机垃圾的关注主要聚焦在餐厨领域。但赵凤秋认为,餐厨垃圾处理解决的是餐桌安全问题,严格来说不属于环卫的范畴,且垃圾处理厂中渗滤液的产生,也并不来源于餐厨。从市场需求出发,洁绿分析了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项目进场湿垃圾的成分,将目标物锁定为两类:居民的厨房垃圾、菜市场的果蔬垃圾,均为厨余垃圾。

2011年起,洁绿环境开始厨余垃圾处理的技术积累。在北京的几个试点取样、分析成分、积累数据。根据实际检测数据,组建队伍开展研发,配备相应的处理技术。

2013年起,广州市开始倡导垃圾分类,但号召前端分类的同时,终端处理设施尚未开始建设。此时,洁绿的技术积累已基本完成,并有着30吨/日的中试项目。赵凤秋敏锐捕捉到了广州倡导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处理需求,派队去往广州,跟踪当地垃圾分类实际落地情况,定期进行取样处理试验。

“当时只是觉得它是方向,洁绿在广州也有渗滤液项目,所以有开展调查的基础。”赵凤秋的判断迅速有了反馈的通道:2013年,李坑厨余垃圾项目启动招标,洁绿以联合体的形式了项目投标,并配合该项目做了125吨/日的中试,于2014年顺利中标。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