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生态环境部答记者问

时间:2021-12-16 14:52

来源:生态环境部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党中央研究制定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科普工作进行专章部署,6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未来15年的科普工作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是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科技创新与科普的辩证关系,肯定了科普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世界科技强国一定也是生态环境科技发达、公民环境科学素质高、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当今世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潮流,以信息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面向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激烈竞争和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强烈愿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公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已成为先决条件。因此,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是现阶段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是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宣传引导,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重要基础性社会工作,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快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有助于动员全社会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是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仍处在结构调整的攻坚克难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爬坡过坎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仍处于高位,新旧污染问题交织,重污染天气依然频发,环境污染事故依然多发,累积性环境风险日益突显,邻避事件常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是连接政府与媒体、公众间的重要桥梁。通过及时有效的科普,让公众了解污染的成因和影响以及政府正在采取的行动和实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对待身边的环境问题,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合力,能够有效防范化解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进展?

答:“十三五”时期,科普工作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在制度体系建设、科普资源开发、基地创建、品牌活动创新、热点焦点问题专家解读等领域全面发力,形成了全媒体、全手段、全内容、全方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体系,促进了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科普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十三五”环保科普工作实施方案》,发布《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修订《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制定科普基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估工作。出台《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推进科技成果科普化。

二是科普作品更加繁荣。通过自主创作、引进开发和社会征集等多种方式,累计出版基础科普丛书30余册、开发漫画图书10余套、制作短视频200余集、征集各类科普创意作品2万余件,极大丰富科普作品品系。其中,《环保科普丛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VOCs》《寻找最后的穿山甲》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

三是科普基地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新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69个,总数达到103个,科普队伍和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明显,现已成为公众接受科学、体验科学、运用科学的重要场所,年服务人数上亿人次。

四是科普活动更加品牌化。面向青少年、农民、社区居民、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绿色生活”“绿色书屋”“垃圾分类进社区”“大学生在行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环保科技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其中,“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已成为培养生态环境优秀讲解人才、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行动”累计动员10万余名大学生奔赴全国2万余村庄,协同推进乡村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走进全国数千个社区,培训垃圾分捡指导员10万余人,将垃圾分类与资源节约的理念、知识和方法送进千家万户。

五是科普工作基础更加夯实。建成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资源总量超100G,创建环保科普365等公众号,年发布各类信息万余条,有效提高传播时效性和覆盖面。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创建生态环境“云科普”系列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打造了以院士等知名专家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以中青年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为核心,以志愿者为补充的多层次科普团队,科普队伍日趋壮大。

六是舆情引导更加稳健。针对公众关心的灰霾和臭氧问题,建立“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重污染天气专家解读模式,组织发表解读文章、科普作品等1200多篇,制作《冲出霾伏》科教片,累计阅读和收看量超过1.2亿人次,努力做到说得“清”、让老百姓听得“明”,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对待大气污染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制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科学知识问答(H5)》,指导疫情防控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公众的恐惧心理。

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答:当前,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还存在责任体系不够健全,横向互动、上下联动不足;优质生态环境科普产品供给能力尚待加强,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科普传播公众影响力和精准性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区域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健康生活、科学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科技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都对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需要从更高的历史使命和更强的责任担当来培育和厚植我国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推动从知识普及向价值引领和能力养成过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的转变。

“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指导原则、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以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促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完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科普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坚持服务大局、全民参与、创新引领、务实高效的指导原则,力争到2025年,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责任体系逐步完善、科普理念不断深化、方法持续创新、内容日益丰富、保障更加有力,公众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更加突显。

“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将围绕哪些内容开展?


答:《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八项主要任务和五项提升行动。八项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强化构建生态环境科普责任体系。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切实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责任,科研机构切实发挥科普资源供给作用;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积极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组织切实履行群众性科普的实施职责;各类学校、媒体和企业等机构积极履行生态环境科普的社会责任。

二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科普队伍建设。从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化队伍、专家库、老科学家、志愿者四个方面明确队伍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并通过科普交流和培训提升队伍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科技资源科普化。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科技项目成果科普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环保设施的科普功能。

四是丰富拓展生态环境科普内容创作。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主题自主开发系列主题科普作品;加大对现有生态环境科普资源的梳理,更新知识内容和创新表现形式,让经典科普作品推陈出新;推介优秀生态环境科普作品。

五是整体提升生态环境科普设施水平。新创建40家以上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支持地方创建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拓展相关场所的生态环境科普服务功能。

六是创新打造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品牌。在国家科技活动周、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期间,组织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持续开展“云科普”系列活动,重点组织好“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和“大学生在行动”等品牌活动。

七是构建完善生态环境科普传播网络。建立政府、单位、专家等多主体联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多渠道融合的生态环境科普传播网络阵地,大力提升科普服务信息化水平。

八是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国际交流。积极加入国际性科普组织,加强科普交流合作;围绕国际履约开展科普和履约成效宣传。

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五类重点人群,组织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一是针对青少年,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科学教育课程师资建设,丰富生态环境科学教育活动。

二是针对农民,重点组织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三是针对产业工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四是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培训。

五是针对老年人,重点开展环境与健康科普服务。

《实施方案》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更加注重责任落实。更加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首次明确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社会组织、学校、媒体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更加注重政策引领。充分衔接国家科普政策,将科普业绩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畴、职称评聘、科技奖励、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激励更多人从事生态环境科普工作。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科普化。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科技项目成果科普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等科普功能,强化制度设计,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四是更加注重目标量化。《实施方案》在目标设计时着重考虑了任务的可达性和可考核性,从科普专家团队组建、科技资源科普化、产品创作、基地创建、活动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了10余项量化目标。

如何保障《实施方案》发挥实效?

答:《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监督评估4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