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14:39
来源:中国固废网
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废减量化、资源化
(一)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11.广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生活宣传,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落实“光盘行动”。在大型超市、大型商场、农贸市场等场所,提倡重提菜篮子、布袋子。禁止A级旅游景区提供、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培育一批应用节能技术、销售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的绿色流通主体,创建“无废商场”、“无废展馆”、“无废街道”等生活领域“无废细胞工程”。
12. 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促进塑料等包装物源头减量,有序限制、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动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加强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整治塑料污染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污染行为。
13.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广使用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免胶包装箱、可降解基材胶带和填充物,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执行绿色包装、减量包装标准。到 2022 年底,免胶带纸箱应用比例提高到 15%以上;到2023年底,基本实现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
14.推动绿色物流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邮政业绿色网点和绿色分拨中心建设,实现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科技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集聚,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市绿色物流产业体系的建设。联合电商外卖平台、快递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快递包装回收行动,持续推进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箱设置,指导寄递企业在营业网点设置符合标准的回收箱。鼓励寄递企业使用可循环包装,建设使用循环包装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完善运行模式,提升循环使用效率。
(二)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5.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模式,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改善投放环境。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发动和督促引导,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力度,推进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修订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清洁卫生费依据,积极探索对非居民户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按量计费”,完善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收费机制。
16.优化升级收运系统建设。合理设置垃圾箱房、垃圾桶站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大件垃圾投放拆解及转运站布局和功能配置,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设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收运处理体系。建造高标准垃圾压缩中转站,优化垃圾中转站环境,提高生活垃圾进站压缩转运率。到2023年,全市生活垃圾进站压缩转运率达到75%。
17.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厨余垃圾生化处理项目建设,促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广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推动建立规范的餐饮企业、单位食堂餐厨垃圾定点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逐步建立农贸市场、家庭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建立健全餐厨垃圾从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登记制度,有效监管餐厨垃圾及其资源化产品的流向。
18.加快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加快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建设,应对生活垃圾增长需求,确保到2023年全市生活垃圾四分类体系中其他垃圾全量焚烧,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形成“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格局。探索利用富余焚烧能力处理陈腐垃圾新路径。积极应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进飞灰资源化处置试点示范,持续提高广州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19. 高标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完善7大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化、生态化建设。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推进制定行业发展政策、标准规范、工作指引,修订《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推广清单式运营监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按照“理念先进、权责明晰、沟通顺畅”原则,探索建立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园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三)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0.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提高生活领域废塑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量,建立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处理制度,提高大件垃圾回收率。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应用“穗回收”线上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线上交接与线下回收有机结合。积极引入“互联网+”固体废物处理企业,重点围绕废旧手机、外卖餐盒、快递包装物、电动自行车废旧蓄电池等热点难点固体废物,探索回收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
21.建立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试点。探索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委托回收或联合回收等模式,依法建立报废机动车、车用动力电池及废旧零部件回收网络与管理体系,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通过线上交易平台等方式,拓展回用件与再制造件供需信息发布渠道,完善二手零部件再利用技术规范,探索建立报废汽车拆解、拆解产物再利用及废弃物处置等配套标准体系。到2023年,力争建立1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标杆试点企业,形成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实施模式。
三、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一)积极开展建筑业源头减量
22.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强绿色建筑发展顶层设计,编制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完善绿色建筑相关要求,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将绿色建筑纳入工程建设基本要求。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呈规模化发展,加快南沙明珠湾横沥岛尖片区等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23.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广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开展装配式现场建筑工作配置试点工作。探索本地化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径,编制装配式建筑评价地方标准。引导建筑行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完善转配饰建筑全产业链条发展。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