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0:40
来源:广州环保投资集团
11月21日,是技术中心副经理苏榆钧博士支援高风险区——海珠区凤阳街道康鹭片区汇源社区17号网格的第23天。从钻研无机化学的“苏博士”,到支援一线的抗疫“战士”,广州环投从严选派力量,确保选优派强、尽锐出战,让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打硬仗”。23天时间里,苏博士深入网格一线,迅速摸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方法,充分发挥了博士生的聪明才智,为网格各项工作解决难题、提升效率,他既是防疫的“参谋员”,又是冲锋在前的“先锋官”,还是物资保障的“后勤兵”,带领队员们在抗疫的战场上勇往直前。
苏榆钧在社区防疫一线
“功课”要做足,行稳方致远
10月中旬以来,广州疫情形势逐渐严峻。10月26日起,一批批志愿者从广州环投集团出发,陆续挺进海珠区、白云区等高风险地区。看着日益空荡的办公室,苏榆钧提前做好了支援准备。10月30日,苏榆钧正式接到了支援凤阳街道的命令,“我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反而松了一口气”,他笑道。
临行前,苏榆钧细心地做起了支援“功课”:他得知自己前往的是疫情重灾区,绝不能掉以轻心,便先按照14天的支援时间,准备了充足的防护用品、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想着即使用不完,也能在关键时刻分给队友。与“轻装上阵”的年轻队员相比,带着沉重行李的苏榆钧就像背上了自己的半个“家当”。
苏榆钧(左)与队友们一起穿戴防护服做好支援一线准备
23天后,苏榆钧不禁感叹自己当初的决定——尽管时间已超出预期,但物资还略有剩余,这让他安心很多。“不打无准备的仗!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在支援中,“不可用而无备”的保障思路,让苏榆钧为队友争取了充足的抗疫物资,给队伍吃下一颗“定心丸”。
应急有方案,临危不慌乱
进入网格后,苏榆钧和队友们主要负责协助核酸检测、派发物资、转运密接及阳性居民等任务。起初,只需通知居民到楼下进行核酸检测即可,但随着风险加大,队员们和医护人员开始逐一上门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日均2000余人次的检测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由于居民被长期封控,派发生活物资也成了支援队的日常工作。大规模派发时,队员们曾1天就配送了约1600箱共计4800份物资,每天3万步是派送物资队员们的“家常便饭”。城中村街道狭窄,楼梯昏暗陡峭,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已经行动不便,背起沉重的物资更是连转身都十分艰难。困难时刻,苏榆钧和队友们一起思考高效派发物资的方法,最终探索出“分批进场,轮番上阵,两头派发,南北合围”的发放策略,通过楼长牵头开展工作。在一轮派送中,仅用3小时就完成原来需要7—8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
苏榆钧(左)在核对居民信息
执行任务1周后,苏榆钧和队友接到了转运任务,这让他有点意外,也有些忐忑。“居民难免焦虑,这很正常。但志愿者也紧张的话,就会让他们心里更没底。”苏榆钧说。为了舒缓情绪,他尝试着在等待转运时跟大家聊一些轻松的家长里短,主动让大家打开“话匣子”。慢慢才发现,“居民被封控了这么久,其实很压抑,他们对志愿者没有太大敌意。”
实践证明,“聊天谈心”式的方法十分奏效,更多时候,苏榆钧是倾听的一方,紧张焦躁的情绪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缓解不少。
家人做“后盾”,支援有“底气”
多日的高强度支援,让苏榆钧逐渐疲惫。在支援的第22天下午,他不小心丢失了手机,失去了和队伍联络的工具。“已经不抱找回手机的希望了,我赶忙给妻子打电话,她当晚就把新手机送到了封控区卡口。”苏榆钧说。连续支援使他多日没有回家,看着妻子辛苦地照顾一家老小,他十分愧疚,可严峻的疫情形势又让他难以放心离开。“本来我都想好了要怎么和家人说,结果他们居然根本没说过给我压力的话。”每天,除了聊聊家里的琐事外,妻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注意安全,安心工作。家里有我,一切没有问题。”
本次任务,是苏榆钧人生中第一次支援行动。他带了一台“无人机”,闲暇时就会在网格中“飞一飞”,记录下这段别样的经历。
“让它代我看看外面吧”,他指着航拍下的画面说。“总会好起来的。用不了多久,这里、这里……全都是热闹的、聊天喝茶的人们。”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