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4-08-05 09:59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6.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大密云水库保护力度,推进官厅水库恢复饮用水水源功能。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分类分级管控和超采综合治理。补齐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入河排污口全过程监管。开展汛前“清管行动”、汛期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降低汛期污染强度。优化水资源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实施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水生态监测评价及考核结果运用。到2027年,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70%以上,稳定消除劣Ⅴ类水体,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达到80%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稳步提升,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7.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源头防控。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园地、林地土壤质量提升。依法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未利用地保护。到2027年,耕地安全利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8.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处置设施,积极推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健全新污染物调查监测体系,推进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与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基本零填埋;到2035年,全域建成“无废城市”,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四、绿水青山展现多彩画卷

9.巩固生态系统稳定性。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北京片区)建设。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监督。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实施京西山水工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到2035年,具有北京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展现美丽山川勃勃生机。

10.提高生态系统持续性。巩固全域森林城市建设成效,着力打造森拥园簇、秩序壮美的花园城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交换补偿。到202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到2035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95%。

1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加强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保护,充分发挥国家植物园作用,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到203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到100%,重点保护物种和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五、严密防控守牢安全底线

12.维护生态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生态安全要求。强化生物安全统筹管理,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开展外来物种普查与防控。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健全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基本建成。

13.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深化首都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核安全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和隐患处置。

六、示范引领建设宜居家园

14.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加快推动京津冀能源、产业、交通一体化发展,协同推动绿色能源基地和储能设施建设,构建“六链五群”产业布局,推广区域大宗货物“公转铁+新能源车”运输模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生态保护横向补偿机制,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15.打造美丽城市样板。各区结合功能定位,提升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气候投融资、低碳领跑者等试点建设,推广美丽园区、美丽工厂、美丽社区等“美丽细胞”案例。

16.建设和美乡村范本。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中关村建设。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整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全覆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试点推广农宅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等。

七、共建共享彰显时代风尚

17.践行文明生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持续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光盘行动”等措施,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成为习惯,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18.弘扬生态文化。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参与生态文化产品创作,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互融互促。

19.深化多元参与。深化绿色创建、绿色产品认证推广。完善“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自然教育、环保设施开放。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20.展现绿色魅力。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办好全国生态日、环境日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等活动,宣传美丽北京建设成效。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案例、贡献北京智慧。

八、综合保障夯实建设基础

21.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大气、噪声、应对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等相关法规标准制定修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监管、监察、监测“三监联动”。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三长联动、一巡三查”。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编辑:赵利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