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6-28 16:43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国外媒体谈中国环境产业,无不艳羡地用“掘金时代”来概括,尤其供水行业,更是国外名企进军中国环保圈的一个标志性领域;然而,中国的供水行业发展得如何?要获得“掘金”式的发展,还有多少问题需要清晰的答案——
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企业成长与市场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能否摆脱历史羁绊成就企业的产业链延伸?
··· ···
行业需要全面了解自身,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在6月21日,2016(首届)供水高峰论坛暨济南水务“小白热线”成立20周年供水服务交流大会上,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就带来了“行业政策分析”,同与会的300多位行业精英共同分享了“供水企业在PPP大潮下的转型之道”。
以下文章内容为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第一,供水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政府公共服务提升的力度,整个社会都有目共睹,其中PPP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而回顾PPP对供水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 最初,先收购,通过改制以后,在2007年、2008年有一次“返潮”,随着市场化改革发展得慢了下来。
整体上看,PPP在中国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80年代发改委所主导的“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就包括“供水”、“排水设施”。(2)从2003年—2015年,建设部推动市政设施六项的改革,是到目前为止整个市政基础行业受影响最大的阶段,直到今天为止,发改委谈PPP仍然主要针对的还是市政基础设施,而“市政”两个字就代表了地方政府。(3)2013以来,财政部发起了国家基本国策的PPP改革大潮,与之相应,发改委也随后从地方政府的财务控制上,同时推动地方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进行调整,这不仅在法规方面,而且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投资融资中也受到了影响。
当前,PPP在供水行业发展变化的源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其决议中有关于资源配置市场化和国际定位的相关描述。如前文所述的“(2)”阶段,虽然2007年、2008年,PPP在中国供水行业有所弱化,只有少数企业要上市,实现市场化,但是2013年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推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中,或推动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转变时,供水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影响,虽然目前看来,供水行业虽然还是以公益为主,但是在改革大潮中,或者未来十年,现在的看法还是有点保守了。
2014年“国发43号文”发布后,目前财政部通过大数据建设,已经积累了9万亿项目,并且通过多次筛选和省级和国家级的示范性项目的评定,已经获得了很大的一个数据,可估算,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投资中间至少30%以上会在这个大数据库中被追踪,而且可能被大数据赋予各种融资的助力。例如,财政部、发改委共同推动着一个国开行1.2万亿的项目,其利率只有1.2%,直接作用于PPP项目,如此以来,企业只要不被本地的市政府直接管理就可以算PPP。所以,PPP不仅涵盖私营企业,也可涵盖外企,也包括到外地扩张的国企、央企。这实际上是中央投资转移支付的一种版本,这种版本借助了政策的作用。原来基本上是传统体系去承接这样的项目,但现在有财政部的领导,直接形成PPP,支持企业做市场化扩张。
PPP的发展,即为企业带来了多项资金,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公共服务的资本成本降低了,有了盈利的条件,在供水领域,企业同样获益。例如发改委的价格司多次提到价格的改革,投融资平台必然也会延伸和影响到公益性企业的融资模式,价格体系在中间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而国发43号文还提到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鼓励PPP推进,同样的还有2014年国发60号文。这样的政策会影响很多企业的上市。例如,在2003年平台整顿,以危机作为发展契机,跟地方政府签订了协议,获得了从“报销制”转向“承包制”的改革机会。
总而言之,公共事业行业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幼年期。自来水公司成立得较早,但是很多事情还要找政府要钱,是“报销制”的,整个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对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也没有权力做很大的决定,还是需要依赖政府的补贴。
第二阶段,少年期,为了上市跟政府签订协议,跟政府有清晰的责权约定,有服务的边界,有价格的补偿机制和明确的价格体系,并且有了自己的融资体系。走到少年之后并没有完全得到发展机会,发展机会必须来自混合所有制。
第三阶段,青年期。走混合制发展路线,企业可以上市,从一个供水公司扩张,上市之后与政府之间更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同时,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也日益完善,意义重大,而且也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第二,企业成长与市场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数据能直观反映供水行业的现状。
1、生产能力和实际供水量
在2015年、2016年生产供水能力也伴随着城市的建设节节提高,人们对水有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用水量不断地提高。
2、城镇公共供水设施负荷率
城镇公共供水设施负荷率在不断地提高,58%的负荷率其实带来的是供水行业的资产负债表。该问题在不同的地区差别较大。在东部供水负荷率达到了60.5%,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只有53.5%。为什么?
编辑: 李晓佳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