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土壤污染堪忧 修复治理技术如何发力

时间:2012-11-20 14:40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赵恒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污染所导致的严重环境危害事件时有发生,并呈逐步上升趋势。我国近年来每况愈下的土壤环境已引起国家重视,近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确定了土壤环保和综合治理五项任务。继大气、水、固废污染治理后,土壤环保与修复成为又一个热点。

土壤污染现状堪忧 导致环境问题频多

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吨。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

土壤污染不但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使生物产品品质下降。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同时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现在,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基于污染风险评估修复导向 多技术联合现场修复

在修复技术方面,有专家称,目前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了初步进展。通过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植物修复、完全焚烧等技术来修复已初见成效,在各地方运用后效果较好;环保部启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科技专项,技术研发和工程试点成为政策扶持土壤修复的“两大抓手”。

从总体看,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决策已从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修复目标,发展到基于污染风险评估的修复导向;技术上已从物理、化学修复,发展到生物修复和自然衰减,从单一技术发展到多技术联合、综合集成的工程修复技术;设备也从基于固定式设备的离场修复发展到移动式设备的现场修复。

国内修复水平仍处在“换土”阶段

据悉,“换土”是一种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它包括异地填埋和异地水泥窑焚烧等。由于上述方式见效快,对原址的开发建设进度影响小,目前在国内土壤修复,被较多采用。由于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场地的开发有时间的限制,大多是3-6个月,修复时间过短是导致“换土”方式“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专家指出,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异地填埋和水泥窑焚烧技术并不是行业修复的主流,据了解,发达国家较多采用的是固化与稳定化、热脱附、生物修复、化学氧化还原等效率高、风险低、系统预测性高的异位修复方法。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大多数土壤修复技术还处在研发和示范阶段,很少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的场地修复中。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林指出,“目前北京研发的土壤修复技术约有五六种,但大多数技术还处在研发和示范阶段,很少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的场地修复中,没有形成真正工程化和商业化的实用技术。”

有专家也表示,我国土壤修复产业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我国需借鉴国外经验,但又不宜照搬;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混乱;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合作亟待解决。同时,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社会各界应更加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健全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增强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并进一步寻求适合于我国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编辑:杨瑞雪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