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西宁市关于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实施意见》颁布

时间:2017-04-11 11:43

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网

城市风貌。主体功能区建设得到强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生态山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形态进一步优化提升。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城市生态屏障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全省藏区发展和为三江源保护提供后方服务支撑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强化,城市品质进一步优化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

制度环境。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绿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完备,与绿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市场化运行规则基本形成,绿色丝绸之路的交流合作机制和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体制机制成熟定型,环境成本核算、环境容量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经济绿色转型等政策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工作任务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

筑牢绿色发展思想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价值观意义、“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本质性意义,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全面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市委部署,强化思想引领,办好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论坛、讲堂等活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期待。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明确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营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舆论环境。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文化,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丰富绿色发展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西宁特色、民族民俗和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批绿色文化产业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拓宽社会参与渠道,维护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鼓励市民在享有绿色福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开展倡导绿色发展的志愿服务,打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战争”。

着力强化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

加快构建产业发展动力体系。准确把握绿色发展正在从静态保护升级为动态保护的趋势,探索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路径,加快培育和形成绿色发展新动力,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对生态环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保护。坚持扩大投资拉动,调整优化投资特别是公共投资结构,更多投向涉及公众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产品领域和外部性比较明显的领域,增强绿色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有效供给推动,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狠抓“1+N”改革方案落地见效,着力培育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经济增长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多巴城市副中心等经济增长极,拓展形成宁大(西宁—大通)北川高新技术产业、多沙(多巴—沙塘川)沿湟现代服务业、鲁多—西塔(甘河—鲁沙尔—南川)沿线特色优势产业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在上海等地的“科技创新飞地”建设,充分激发和释放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政策的效能,提高科技进步对绿色发展的贡献率,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绿色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带动,加快推进有利于引领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改革,在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拓展国内外友城关系,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合作的绿化度水平。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好西宁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以资源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为方向,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等途径,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和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着力发展以绿色轻工业、再生资源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型产业,推动有色金属、新型材料、特色化工、藏毯绒纺、农畜产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推进“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试点,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态利用型产业,打造“高原绿色”“超净区”和健康产业品牌。以新能源示范省建设为牵引,落实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光伏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方案),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原旅游、绿色金融、电子商务等十大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建设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冰球馆、以西宁为起始点和中转站的自驾车营地、乡村旅游示范带等项目,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中国西部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和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推进海湖新区高端商务和现代金融发展,加快城西现代金融聚集区建设。完善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服务等体系,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绿色供给质量。着眼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着力构建“一线四川”设施农业、“一带三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布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发展,完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农牧产品定制等新业态,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中藏药材、饲草等特色循环型农业产业,整合加工资源,构建种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发展有机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种植技术,继续实施养殖业出川上山,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落实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全面构建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树立空间均衡理念,构建全域统一衔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空间规划体系。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开展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推进“多规合一”,实现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功能互补、各级各类规划协调衔接,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空间体系构建路径和标准体系。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市、县区分级属地责任,实行片状、线状、点状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有序推进城区、近郊、远郊生态治理与修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生态山水城市格局。立足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实好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部署,加快推进西宁由首位度高向影响大、辐射远、带动强转变。采取战略预留、空间预控、分类调整等方式,突出生态环境优先、开发强度合理、城乡一体发展。以西宁主城、鲁沙尔、甘河、多巴新城为环状发展核心,大通县桥头镇、湟源县城关镇为两个发展极,外围生态涵养保障圈、中部特色农牧业发展带、核心都市功能聚集区为三大功能区,大通城关、塔尔、东峡和湟中上新庄、拦隆口及湟源和平、巴燕、日月八个重点特色镇为节点,加快构筑“一核两极、三大功能区、八个重点特色镇”的城镇空间新格局。把小城镇作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和载体,打造一批展示生态美、人文美、建筑美、文化美、生活美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加快疏解主城区功能,由“城市绿芯森林公园”为一芯,西宁主城和多巴新城为双城,与东川、西川、南川、北川、甘河、鲁沙尔、长宁片区共同构建“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

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格局。构建以西堡生态森林公园为一芯,西宁近郊南北两山生态屏障为内屏,远郊日月山、达坂山、拉脊山生态屏障为外屏,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为廊道的“一芯两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格局。坚决守住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有序推进城区、近郊、远郊生态治理与修复,重点抓好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地等生态保护工程,加快重大生态示范项目建设。

增强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资源、环境对人口、产业、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强化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载能行业发展,加快节能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就地加工、就地使用”。坚持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合理规划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实施税收征管与土地管理联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和产出强度。坚持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并重、集中整治和常态治理结合、辖区治污和区域共治联动,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环境治理步伐,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和交通沿线等噪声污染。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持续美化家园。提升森林、水系、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注重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不断优化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

《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条例》《绿道管理办法》《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开展《西宁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西宁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西宁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办法》等立法调研,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地方标准,着力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关键环节地方法规建设上取得突破。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全面清理、彻底废止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综合执法,加大惩处力度,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零容忍、出重拳。加强环境司法保护,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精准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及时公布重大环境信息,杜绝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完善政策机制。建立绿色评估机制,综合评估各项政策的生态效益和潜在影响,把好政策措施出台的“最先一公里”。建立绿色准入机制,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市、县区两级财政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设备和产品。

完善市场机制。深化资源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探索形成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土地等政策,利用价格信号全面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实现绿色发展导向与市场经济力量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生态建设领域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和废弃物处理收费权、环卫作业收费权等特许经营,推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运营市场化。继续扩大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范围,将全市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和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高风险企业全部纳入强制保险,引入政府监管、企业主体、公众监督之外的第四种力量。

行动框架

绿色产业建设行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两化”融合为突破口,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精深化、专业化、多样化、协同化发展。推动上游制造与下游电站建设联动,建立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中心。大力发展锂电基础材料产业,巩固扩大现有锂电企业生产规模,构建完整锂电产业链,大力发展锂电配套产业,推进动力电池、锂电池隔膜、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构建电解铝合金化、镁加工等8条产业链,促进铝镁合金高新材料加工产业聚集,提高铝水就地转化率,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铝及铝精深加工基地。依托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建设高原特色地方资源精深加工和中藏药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尾气综合利用制烯烃、冶炼废渣洗选回收等循环经济项目,促进关联产业的耦合链接。打造丝绸之路自驾车旅游休整地和大本营。加快推进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建设,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展示高原生态文化、体现绿色发展成果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精心打造西纳川自然生态休闲农业等10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产业带。依托全省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建设集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现代物流、冷链仓储、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大宗交易中心,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青藏高原原产地农畜产品集散中心。

治理能力建设行动。积极探索高原河谷城市治理“城市病”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综合考虑西宁的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重因素,引入城市美学理念,优化城市设计,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空间引导和管控,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塑造一批河湟精品建筑。转变城市建设方式,积极申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国家试点城市,提升市政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全面建设“海绵城市”,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适度超前、设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相协调的“畅通西宁”综合交通体系。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深化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将绿色发展纳入依法治理轨道,明确和规范规划建设、产业升级、资源利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有关绿色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制定完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配套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拓展以政务云为核心的教育云、交通云、旅游云、医疗云、农业云等智慧应用。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构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和掌控各类社会风险,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高原绿”建设行动。在甘河工业园区6540亩工业用地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通过山水脉络及空间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艺术与技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文化园博、海绵园博、智慧园博、百姓园博特色,打造展示高原生态、突出西宁特色、展现西宁魅力的园艺精品、建筑精品和以休闲胜地为目的的首个西北地区国际园林博览园。传承尕布龙精神,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与亿利集团等合作协议,加快实施南北山三期27万亩高标准造林工程,推动南北山生态绿色屏障功能提升、质量提高、大幅增绿。加快小有山片区林业生态示范、林业科技展示、森林旅游休闲、山地运动体验等项目建设,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217平方公里的西堡生态森林公园,通过对山、水、林、田、路系统的生态修复,打造集森林旅游、观光体验、乡村风情、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绿芯森林公园,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山地公园。建成总长600公里的城市、城郊、市域三级绿道系统,促进绿道网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开展铬渣污染场地等风险管控和修复,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水平。

“西宁蓝”建设行动。建设大气环境“地空一体化”颗粒物监测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测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对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尘等主要污染物进行深度治理。防治机动车污染,全面完成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保持西宁在全国省会城市汽车尾气治理中的领先地位。完成建成区和三县县城燃煤锅炉改造,大幅降低煤烟尘污染,在全国率先完成冬季供暖清洁能源改造。继续严格执行“五个100%”扬尘防控措施、裸露地治理标准,精准定位、深度治理工业企业废气、面源污染。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防控重污染天气,不断提升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综合指数。

“河湖清”建设行动。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湿地建设,扩大湿地景观,对城区泉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实行流域统一管理,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加快三河六岸景观建设,实施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治理目标。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三川一水综合治理,改善湟水流域国控断面水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扩能等工程,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稳定达标。

绿色人文建设行动。组织举办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论坛,创新论坛合作模式,邀请国内外绿色发展领域的先进地区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申请将中国环境保护年会永久举办地设在西宁。成立“尕布龙绿色志愿服务队”,组建万人志愿者队伍。建设绿色生活体验馆、文化创意孵化基地等文化设施,创办“绿色发展讲堂”,鼓励创作反映绿色发展理念的歌舞、戏剧、美术等文艺作品,推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强化绿色发展价值观。

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领导小组,负责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查落实、执纪问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协同配合,领导小组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共同落实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密切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形成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工作合力。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在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整体推进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在行动框架内统筹实施若干骨干项目,实现以点带面、统筹推进。逐步构建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骨干项目体系,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作任务、行动框架,制定年度行动清单。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工作路径和方法,把职责任务落到实处。

科学考评,落实责任。根据各县区的不同地理条件、自然禀赋、生态基础、发展特征,继续实施差别化绩效评价考核,将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纳入各责任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表彰奖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和管理监督干部的重要参考。创新全面督查、专项督查、跟踪督查、暗访督查、回访督查、随机督查方式,聚焦重点难点,既发现实施中的共性问题,也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出症结,提出对策。注重整改落实,督促真抓真干,强化激励手段,加大问责力度,层层压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既要只争朝夕、持续用力,更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力争早日建成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

12

编辑:洪翩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