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发布(附全文)

时间:2017-04-26 10:06

来源:中国水网

第十一节 提升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能力

一、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通过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和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建设,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服务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气象保障体系。强化生态建设对气候变化以及干旱、洪涝、雨雪冰冻等灾害天气的及时响应,试验重污染天气气象干预措施技术方法和手段,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发挥气象预警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决策咨询的作用,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与水平。

专栏10  加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 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区域气候、生态宏观动态监测系统,提高生态气象灾害监测的快速应急能力;建立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及信息发布和共享系统,建立生态气象评价指标体系和致灾气象因子数据库,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分析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完善生态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2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建立生态功能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基地,开展森林生态保护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气象干预措施技术方法和手段试验研究,提高抗旱减灾能力;补充地面作业装备和标准化作业点,增加作业覆盖面积;加强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健全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3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建设

重点推进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气象观测站建设,新增生态小气候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生态气象灾害移动调查系统以及卫星遥感生态气象监测站。加强站网稀疏区、灾害多发区、天气关键区、气候敏感区、气象服务重点区等观测站网建设。初步建成装备国内一流、自动化程度高、业务运行稳定可靠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及数据传输网络,实现气象数据信息共享。

二、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科学布局建设生态监测站(点),完善生态监测技术规范,构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成风险评估和预警相结合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年度“双增”监测体系,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的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建设,强化定期监测、成果阶段验收和综合评估,推进监测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提升生态保护与建设调查监测的统筹性、整体性和联动性。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河流开展岸线连续监测试点,科学评估水电开发对森林生态和水生态的影响。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及重点流域生态调查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决策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提供可靠依据。

专栏11  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

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建立生态功能地面监测点,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统一监测、统一信息公布。为全省系列生态环境基础调查、自然保护区监测、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等提供必要的遥感信息资源。

2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健全市级监测机构及相应监测点,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在生产建设项目较为集中的攀西地区、岷江大渡河水电集中开发区以及川西藏区生态脆弱区,加强国家级及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3 森林资源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省、市、县三级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网络体系。依托林地一张图及相关专题,完善全省林业监管省级平台,实现资源消涨、保护利用、生态补偿等信息的在线管理。融合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保障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年度出数,建成森林双增目标考核、林业碳汇监测等监测体系和生态损害评估体系。

4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设包括耕地质量、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化学肥料、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草原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监测评估、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建设,搭建基于互联网、通讯声讯和手机短信推送的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形成监测数据资源共享、开发应用和信息发布机制。

5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

积极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在成都平原、峨眉平原、彭眉平原、安宁河谷、若尔盖湿地及红层丘陵区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6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监测网络体系

按主要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分流域、分阶段构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观测网络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省生态保护红线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生态功能监测全覆盖。

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本着“及时、准确、有效”原则,加强以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及重特大生态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生态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和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全面增强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公共服务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现代化技术体系、检疫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加强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疫病防疫体系建设,严防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人畜共同感染疫病。在易灾地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生态环境污染事件预警预测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12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和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全面增强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森林、草原火灾损失率均控制在1‰ 以下。

2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公共服务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现代化技术体系、检疫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开展草原灭鼠治虫4300万亩次,鼠荒地治理15万亩。

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疫病防疫体系建设,严防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人畜共同感染疫病。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层生态保护管理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服务和管理能力;将林区主要道路纳入相关规划,推进林区“断头路”建设和重点区域道路硬化工程,满足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火灾扑救需求,提高与城镇化发展的融合度,推动生态成果人民共享。完善林区给排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进林区职工民生福祉,促进安居乐业。

五、加强绿色发展空间信息基础建设。围绕全省“十三五”生态建设重点工作,构建覆盖全省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全省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标准化、精细化的绿色发展空间信息基础。搭建共享服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应用,实现全省生态建设空间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服务,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化水平。

专栏13  绿色发展空间信息基础建设重点工程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整合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数据以及人口、经济、旅游等人文地理资源数据,围绕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十三五”生态保护的重点领域,构建一套覆盖全省范围的规范统一、多尺度、标准化、精细化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

2 搭建绿色发展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搭建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省生态建设大数据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为生态建设提供地理空间底图、专题地图、空间分析等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全省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监测、主体功能区规划监测、“多规合一”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应用。


1...67891011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