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1 10:22
来源:中国固废网
问题九:现场参观时,二恶英没有在线监测仪表,做不到在线监测,我们如何才能相信二恶英的排放是否达标?
二恶英种类多,含量低,其检测是现代有机分析的难点,目前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法、免疫法和生物法,其中色谱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方法,尤其是高分辨气相色谱与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HRGC-HRMS)。其检测步骤为样品采集、提取、净化、分离及定量测定,试样需多步分离、净化,步骤十分繁锁,耗费时间长。所以无论是钢厂还是垃圾焚烧电厂都做不到在线检测,但国内外学者根据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针对垃圾焚烧,要想达到烟气中二恶英排放不超过0.1ngTEQ/Nm3的限值要求,所对应的工艺过程四要素为:合适的焚烧温度(Temperature)、合适的气体停留时间(Time)、合适的搅拌混合程度(Turbulence)、以及合适的过剩空气率(Ex-cessoxygen),合称为焚烧四大控制参数,一般称为“3T+E”技术,具体指:
保持焚烧炉膛内温度大于850℃;
控制烟气在炉膛内停留2秒以上;
维持充分的气固湍动程度;
合理控制燃烧时过量空气系统(α)及CO浓度:当α过大,即氧浓度增大,可实现垃圾完全烧烧,并抑制二恶英的生成;但当随氧浓度增加、温度降低时,又有利于二恶英的生成。多年的经验认为:应控制烟气含氧量在6-12%,即过量空气系数α=1.6-2.0,根据日本一些公司低氧燃烧控制技术要求,控制α=1.3左右为最佳;同时控制烟气中CO浓度低于100mg/Nm3,最好不高于62.5mg/Nm3,可使垃圾充分燃烧。
通过以上的燃烧控制技术,再加上后续的烟气净化组合技术(脱酸、活性碳喷射、布袋除尘等),并通过采用完善可靠的全厂自动控制系统、优化焚烧参数,可使烟气中二恶英含量降到低于标准限值0.1ngTEQ/Nm3的水平,甚至可以达到0.01ngTEQ/Nm3。
正是基于上述成熟的工艺控制过程,所以,判断二恶英排放是否达标,除了国家要求一年至少监测一次可以看到相关数据以外(《关于加强二恶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平时主要看其生产过程是否保持在“3T+E”状态、是否有完善的烟气净化系统,这些在现场是都能看到并有连续记录数据的。所以,二恶英指标是通过间接的工艺控制过程来实现其排放达标要求的。
事实上,自现代垃圾焚烧技术诞生120多年来,平均每10年就有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大技术进步,主要是二恶英的高效处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实质性提升,现在大部分高比例采用垃圾焚烧的发达国家,垃圾焚烧厂对自然界二恶英排放总量的贡献率甚至低于百万分之一。
问题十: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工作的员工距离烟气排放源更近,他们的健康会有影响吗?
一个运行合格的电厂(技术先进、装备齐全、排放达标),其烟囱出口二恶英最大含量为0.1纳克/Nm3(这个标准跟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一样的),要充分注意其数量级概念以及空气的扩散和稀释作用:小白鼠的致死量在“微克”数量级(60ug-TEQ/kg的2,3,7,8-TCDD可致小白鼠死亡),“纳克”是“克”的十亿分之一,是“微克”的千分之一,0.1纳克/Nm3的二恶英在电厂区域扩散后,空气中含量甚至能稀释到一亿分之一,这个含量远远低于许多地方空气中二恶英的背景含量,所以即使在焚烧电厂长期工作,也不会产生额外的健康风险。
据瑞典和德国发布的职业安全调查报告,生活垃圾焚烧厂职工与其他人群相比,血液中的二恶英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公布二恶英类物质对健康影响的调查结果,对在生活垃圾焚烧厂就职工作人员抽样进行常年跟踪调查,将职工血液中的二恶英浓度与大阪市和琦玉县一般市民的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焚烧厂工作人员与一般市民血液中的二恶英浓度无显着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二恶英并不是垃圾焚烧厂特有的公害,它是一种有机物与氯一起加热就会产生的化合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化学现象。二恶英在空气、土壤、水、食物和垃圾中都能发现,有研究显示,食品是其主要来源,人体接触的二恶英中90%以上来自膳食方面。
气体中的二恶英在空气中光化学分解半衰期为8.3天。
另,针对垃圾焚烧厂选址、二恶英、飞灰处理、填埋场扩容等经典话题,也将在8月25日,上海举办“2017(第五届)城市垃圾热点论坛”重点讨论,拟邀请到上海环境集团总工秦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等行业权威级专家,以及垃圾焚烧优企业一起畅聊“系统思维下的城市垃圾技术革命”。
除了有料、有内涵的演讲之外,26日,主办方还特别设置实地考察路线,走进上海环境集团承建的“上海天马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综合利用中心工程”,身临其境感受生活垃圾高标准、高严格处置。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