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时间:2017-11-13 11:04

来源:四川省政府

  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灾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特色农牧业优势不明显,财政收入依赖性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是我省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

  第三节 重建条件

  灾区地处高原高寒和高山峡谷区,气候条件恶劣,有效施工期短,建设成本高。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增多、威胁加剧,次生灾害对恢复重建影响较大。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国内无先例可循,维护原真性、完整性难度极大,自然修复周期长,生态修复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对重建规模和建设强度限制较高。灾区自身财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差,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对外部支持需求迫切。

  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怀、对灾后重建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根本保证;“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为灾后恢复重建指明基本路径;灾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旅游资源禀赋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为打造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样板创造有利条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有效组织、受灾群众的有志作为、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坚实基础;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西部经济大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灾后恢复重建构成有力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充分运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紧扣灾区实际,针对受灾特点,坚持和发展“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注重恢复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结合,突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等重点,推进科学重建、绿色重建、人文重建、阳光重建,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发展提升的新模式,整体提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九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维护生态本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恢复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底线思维,保证安全。强化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和全域旅游安全意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技术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保障灾区群众和景区游客安全。

  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立足灾区实际,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统筹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探索创新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灾区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建,形成灾后重建强大合力。

  第三节 重建目标

  总体目标。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显著增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生态环境自然美丽。世界自然遗产地位更加巩固,探索形成修复保护新模式。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维系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灾害防治安全有效。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常态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得以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城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提高,保险意识明显增强,风险防范和损失补偿等作用有效发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

  旅游服务整体提升。旅游设施全面恢复,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游客观光休闲的安全感、便捷性、舒适度显著增强,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基本建成,多元化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和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加快完成,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充分体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创业条件和宜居宜业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绿色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阶段目标。2017年底完成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交通(不含景区)、通信、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既有功能恢复;2018年汛期前基本完成地质灾害排查和应急处置,年底前完成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开工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2019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重建;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在安全评估基础上力争早日实现景区开放。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科学进行重建分区,优化功能布局,为重建选址提供依据。

1234567...9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