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31 11:21
来源:中国水网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参与政府科研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完善科技创新券等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着力建设智慧城市。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施智能上海行动,在生产经营、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等领域推进一批应用示范项目,让人工智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走进企业、走入家庭、走向社会。落实大数据战略,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推进综合为老服务、体育公共信息等惠民信息平台建设。布局城域物联专网,实现千兆宽带市域全覆盖。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升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原油期货等业务创新,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继续争取重要金融机构设立上海总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集聚贸易型总部、功能性贸易平台,促进数字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发展商业新模式、新业态和现代供应链,培育文化、健康、信息等新消费,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积极发展航运金融、邮轮经济等航运服务业,完善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集疏运方式。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试点,打造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
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经济的重大支撑,要率先走出制造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和技改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华大半导体、华为无线通讯、蔚来电动汽车、海尔智谷等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更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企业实施先进标准、锻造自主品牌。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成全市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完善政府性产业专项资金运作机制,进一步落实高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支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建成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13号线二期和三期,新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41公里。推进北横通道、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沪通铁路和沪苏湖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陆家嘴、外滩、北外滩、世博园、徐汇滨江等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功能和品质,建设充满活力、传承文脉、绿色生态、舒适便捷的世界一流滨水公共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集聚带。推进临港智能制造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区域经济转型,打造嘉定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奉贤美丽健康产业基地、市西软件信息园、市北高新园等产业发展新载体。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推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继续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做好国防教育、民兵调整改革、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完善基本民生制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
提高就业质量和市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和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启动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实施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增加收入。
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面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医养结合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统筹提高养老金、低保等保障水平,启动第三代社保卡换发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严控高房价高地价不是权宜之计、减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也不是权宜之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放松。提高中小套型供应比例,促进商品房有效供给。加大租赁房建设力度,支持专业化、机构化的代理经租企业发展,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建立住房租赁服务平台,落实相应的公共服务。系统推进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新增供应5.5万套各类保障房,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标准,确保保障房应保尽保。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4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30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修缮保护100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建设紧密型的义务教育学区和集团,全面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规范义务教育秩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和“高峰”“高原”学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建设,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继续做实“1+1+1”签约服务机制,加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让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启动实施临床重点专科计划,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广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措施,优化产科、儿科等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发展残疾人事业。
用心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增加小区周边道路的夜间停车点和周边单位的共享停车位,实施安防系统和消防设施更新改造,完成1700台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改造2500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建改建30家标准化菜市场、500家社区智慧微菜场。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建和改扩建35所幼儿园,开办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增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新增1000个方便户外职工休息用餐的“爱心接力站”,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五)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从严从细落实安全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和综合治理,强化消防、轨道交通、道路交通、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分类监管、全程追溯等机制,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完成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深化改革、服务群众。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司法设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启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围,健全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的有机衔接机制。加强社会化协同管理,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更多运用智能化手段,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启动建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城市运行实时感知、智能管理。注重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按照严于国家标准、接轨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修订城市维护管理办法。深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实施50个交通拥堵节点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1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加强村沟宅河治理,推进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完善农村公路网,健全乡村道路长效管养机制。有序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完成涉及4万户的村庄改造。加快培养新一代乡村医生,改造40家农村薄弱养老机构。制定乡村风貌规划建设导则,保留保护好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提质导向的农业政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划定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公开流转市场。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壮大集体经济。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新城功能和品质,深化产城融合。加快编制新市镇规划,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继续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更新利用。
(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城市精神。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加强公民道德、家庭文明建设。切实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第二批131个历史风貌街坊保护,彰显城市人文底蕴。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服务大众、功能为重,推进博物馆东馆、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话剧艺术中心、逸夫舞台等文化场馆修缮改造,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居村全覆盖,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努力使群众文化生活就近就便、多姿多彩。
全面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50条”。落实影视、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启动实施网络文化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演艺、艺术品等产业集聚区和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推动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艺术节、上海书展等重大节展活动的影响力。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完善“补贷投保”联动机制,推动新设一批综合性产业服务机构,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