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江苏印发《关于“十四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2-02-23 13:15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六)系统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建立治理台账,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根据污染成因,综合采用控源截污、清淤活水、水体净化等措施开展治理。持续推进农村河道疏浚及生态河道建设,在保障河道原有灌溉、除涝、供水、航运等功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河道进行特色化改造,形成一河一景。加快实施农田退水治理试点,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监测评估和处理。加快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到2025年,全省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新建农村县乡级生态河道1500条。

  (七)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巩固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进一步提高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范围并实现稳定运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推进“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支持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示范县,持续加大省级试点乡镇(街道)建设指导力度,鼓励各市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市级试点。借鉴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经验,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探索农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纳方式,鼓励用于村内道路、入户路、景观等建设。扩大供销合作社等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覆盖面,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合作融合。协同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到2025年,全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达到500个以上,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三、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彰显乡村环境之美

  (八)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入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农业废弃物和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为重点的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推动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村庄清洁日等,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九)提升村庄公共环境质量。全面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公路与城镇道路和村内道路的衔接,加强通自然村(组)内部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有条件的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三电”线路整治,排除安全隐患,推动线路整齐有序治理。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按需优化应急广播终端配置,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灾设施设备,畅通安全通道。整治农村户外广告,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开展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

  (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强村庄片林、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建设,通过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池塘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乡村湿地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景、美丽田园,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到2025年新增绿美村庄1600个。

  (十一)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重点推进老旧农房改造改善,对有安全隐患的优先及时改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顺应进城、入镇、留乡不同需求,严格负面清单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支持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入镇落户。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引导农民自我更新住房。强化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切实提高农房建设质量。突出设计引领,加强新建农房风貌塑造,鼓励既有农房通过微改造促进风貌协调,推动绿色农房建设,构建农房、村庄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乡村特色空间。

  四、持续保护乡村农韵肌理,彰显乡村人文之美

  (十二)提升乡村风貌保护水平。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挖掘乡村特色风貌元素,加强村庄建筑特色、风格、色调引导,突出乡村特色和地域特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加强与农文旅产业发展一体推动。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成特色田园乡村1000个。分批次认定公布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名录,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到2025年,有效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十三)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家书屋转型升级,组织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基层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挖掘本土特色乡村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加大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力度,力争新增4个以上。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和历史耕读文化,建立一批科普性强的农耕体验基地、教育基地和文化馆。传承传统优秀农民体育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赛事活动。

  (十四)普及文明健康理念。把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农民教育培训范围,把使用卫生厕所、做好垃圾分类、养成文明习惯等纳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卫生创建,大力推进健康镇村建设。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动员优势,广泛开展乡村健康促进活动,推动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

  五、持续健全常治长管体制机制,推动高水平管护

  (十五)提升长效管护水平。明确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编制出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规范,制订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管护地方标准,推动管护内容清单化。按需配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队伍,优化运维机制,加强网格化工作体系建设,推动管护队伍专职化。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推动资金保障硬性化。分类探索管护模式,对城郊融合类村庄,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设施统筹谋划、统一管护运营;对苏南及有条件的地区,引导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村集体组织开展管护;对苏中、苏北地区,建立组织管理有序、农民主动参与的专业化管护队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