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20 14:50
来源:生态环境部
在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方面,相关地方正在制定实施改革方案,对试点取消环评的行业逐一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指引,明确环境准入要求;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化成果,为企业提供选址指导服务;推进项目加快落地投产,做好排污许可及执法监管衔接。如福建省莆田市,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将制鞋业、木质家具制造、纸制品制造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取消报告表的编制及审批,并重点从废气VOCs 治理,固废存放、处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便于企业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如浙江选取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等3个产业园区开展试点,在简化项目环评的同时,把实现从园区到点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动态管理作为重要试点任务。我部成立部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设指导组,对各地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在优化环评分级审批方面,根据基层能力实际情况,各省份积极优化调整省级、市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将环境影响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调整至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其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环评审批由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区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在上级部门授权范围内,承担部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具体工作。已有14个省份发布新版省级审批建设项目环评目录,其余省份正在加快履行程序。
近期,国办还印发了《“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要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中,同步加强环评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数据共享等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以深化环评改革为切入点,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落实,推动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深入衔接,修订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进一步减少项目环评审批数量,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划定44604个管控单元(答问四)
海报新闻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请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在支撑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志华:谢谢你的提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制度,要通过“明底线、划边框”,推动形成有利于引导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共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共44604个,形成“一单元一清单”,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此基础上,通过“建平台、树典型”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引导。
一是完善平台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平台建设指南和接口规范,加强国省两级平台互联互通,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应用效能。例如,福建省运用分区管控数据平台指引县域产业链发展,优化化工、制药等重污染高风险行业产业布局。
二是加强典型引领。推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加强典型案例引导。2024年以来,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综合决策”“严格环境准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8个应用方向,共征集实施应用案例223个。如重庆,加强部门协同联动,从实现数据互通、强化底线约束、加强空间衔接、协同管控要求等方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很有借鉴意义。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典型案例征集和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落地应用,发挥实效。
规划环评方面,以“强审查、优管理、促低碳”为抓手,保障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一是严格审查。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调结构的源头预防作用,守好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如河北张家口经开区,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区域排污口设置,保障了水源地水质安全。
二是优化服务。对涉国家战略的产业园区、煤炭矿区、轨道交通等规划环评提前介入、主动帮扶,在坚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为重大项目有序落地提供支持。例如,通过对西安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前期指导,优化规划方案,避让了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5处敏感目标,同时还减少了线路长度,节约投资约1.3亿元,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三是深化改革。一方面,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环评中,推动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加强对绿色发展方式的支撑引导;研究出台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指南,提出产业园区减污降碳的具体路径,引导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融合,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量精准核算、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机制,持续释放对入园建设项目简化的政策红利。
对环评市场弄虚作假等问题始终坚持“零容忍”(答问五)
每日新闻记者:近几年来,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强对环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但环评造假仍偶有发生。请问如何进一步加强环评造假的全链条防控?
王志华:针对资质取消后环评市场出现的弄虚作假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零容忍”,严惩重罚、综合施策,既猛药去疴,严打典型案件,又努力完善机制,在制度和实践上取得突破,推动环评打假进入遏增量、清存量阶段。
一是推动环评造假入刑。《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环评造假纳入刑法定罪量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细化环评造假的定罪量刑标准。山东锦华案、江西展航案相继宣判,12名环评相关人员依法获刑,一些存量案件正在加快查办,对违法从业的单位和人员形成了空前强大的震慑。
二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自2022年我部组织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将环评造假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已查处环评领域违法单位150多家。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将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
三是强化常态化监管。落实从业异常预警机制,对编制环评文件数量畸高、高频变动从业信息的400多名环评工程师,组织靶向复核,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组织各地定期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对发现的问题,回溯编制、审批全流程,严格落实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技术评估单位和专家、审批部门四方面责任。升级环评文件智能复核系统,对全国新审批的环评文件实施智能监管。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