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0 16:31
来源:无锡环保局
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不断深入。关停小热电、化工、印染、电镀、建筑陶瓷等重污染企业1326家,集中整治涉重企业301家。
4.生态创建成果丰硕
全面执行《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全市域省级生态红线区域面积1327.3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8.69%,位列全省第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新增林木绿地119955亩,林木覆盖率提高2.8个百分点,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宜兴、锡山等市(县)区完成了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创建工作成果喜人。无锡市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双组长工作机制,建设成效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超过30%。“十二五”期间,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先后通过国家生态市(县)、区创建考核。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锡被国家水利部先后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2013年无锡荣获首批“国家生态市”,2015年无锡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市48个乡镇(街道)创建成全国生态乡镇(街道),实现生态乡镇(街道)全覆盖;403个村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村,90%以上的村建成市级生态村,30个乡镇(街道)195个村(社区)建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全市9079个自然村完成村庄整治,规划保留的村庄全部达到二星以上康居乡村标准。宜兴市周铁镇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无锡蠡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鸿山生态旅游区、阳羡生态旅游区、鼋头渚风景区、阳山生态旅游区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5.执法监管能力增强
环境法制水平进一步提升。颁布实施《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水资源节约利用条例》《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无锡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无锡市环保局约谈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地方性法规为支撑,政府规章为配套、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动环评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在全省率先下放环评审批权,环保审批效率大大提高。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执法力量明显增强,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大督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铁腕治污行动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环境行政处罚案件4501起,刑拘环境违法人员64人。2015年全市运用新环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6起,办案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15年底,无锡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全市共划分1个一级网格、6个二级网格、63个三级网格和21个特殊网格。一级、二级、三级网格和特殊网格均成立相应的监管工作组或巡查工作组,并进一步细化加密做实网格,以村组、社区等组织为单元建立四级网格,着力形成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新格局。
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全面形成。制定了无锡市《关于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我市环境执法联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在完善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与同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紧密协作与信息沟通,健全日常联动工作机制,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案件。
监测监控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建成以9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2个大气自动监测站为主的“无锡市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系统”,形成水路、陆路,人工、在线自动监测,视频监控和卫星遥感监测于一体的全方位多手段立体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能力。
6.机制创新不断深入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得到深入推进,全市完成11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的排污权初始核定工作,征收有偿使用费1亿多元,交易金额超过0.5亿元。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累计落实补偿资金近3亿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绿色信贷制度设计与执行取得预期效果和良好社会反响,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指标共39项,到2015年底完成或超额完成的有35项,其中10项约束性指标均已全面完成。1项指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按上级口径要求不再统计。
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酸雨频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率(省级以上)4项指标未实现规划目标任务。分析其原因:水环境治理项目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地区的污染控制力度不大、工程治理项目偏少,上游来水水质不够理想是造成水环境未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原因;部分区域城市功能布局存在先天性不足,生活、工作、生产分区不够严格是造成噪声环境未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原因;江阴燃煤电厂密度过大,宜兴化工产业偏重,全市机动车辆增长较多,是造成酸雨频率未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原因;由于部分园区整体规划变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未实现目标任务。
编辑:李姝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