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年度报告(下):垃圾分类之辩—四大博弈 红蓝交织

时间:2020-01-19 09:21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潘功、李少甫、刘琪、丁宁

评论(

话说回来,E20的固废战略论坛坚持13年为什么?刘晶昊秘书长开玩笑说我们服务top 20%的大中型企业,我认为我们不只是服务有钱的大中型企业,更是努力去服务的是有担当的(发现痛点,挖掘需求),有想法的(积极创新),并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有突破的(研发投入,实践落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提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是因为他们勇于做技术创新、商务创新,这样的企业就应该赚钱,就应该成长,这是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逻辑,也是对勇于创新者的回报。这些企业在努力中间,应该有钱,因为他有想法,有实施,有技术突破,有技术捆绑,商业模式,有为客户考虑整体走到前端如何规划,自然就能够形成他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的突破。而从客户需求出发,从项目规划和核心痛点出发做出的企业的报告,这也是企业家们的发言越来越像专家的一个原因吧。

1661937850304256.jpg

我的题目是红蓝交织,为什么提到红蓝交织?我这一年拜访了很多企业,大家都说垃圾焚烧没法干,竞争太激烈(低价竞争)。大的都抢完了,因为那是红海(商业模式过于单纯)。我们都知道商业模式简单的,主流技术相对稳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已经变成了资本和市场角力的竞技场),必然面临着低价竞争、利润下降、过度竞争的问题,一定是红海。但是我不一定同意陈家珑老师说的建筑垃圾市场是蓝海(而可以大有作为),蓝海是要死人的(风险很大)(相关链接→陈家珑: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路径怎么走?)。我们在座有些人已经进入建筑垃圾了,没挣钱,为什么?因为建筑垃圾并不像垃圾焚烧那样商业模式简单、边界清晰。我们认为蓝海市场一定是具有商业模式尚不完善、技术不就绪(不成熟)、政策不到位等特点。因此才更需要在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真正形成“大有作为”的蓝海市场,而并不是以现有模式简单粗暴的进行复制扩张。这便是我们说的蓝海市场中“先驱”和“先烈”的区别。真正挣钱的地方就在红蓝交织的那一瞬间。但是需要一个一个项目去研究(商业模式),一个一个地方去均衡(各项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同时需要构建技术的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打捆关系。近期的“无废城市”、以及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博弈,同时也带来了把“红”和“蓝”搅混的机会,就是我们这些企业家们继续发掘的机会。在挖掘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由“先驱”变为“先烈”,实际上依赖于在“红”与“蓝”的临界时刻的率先实现技术和商业模式突破,并谨慎而勇敢的实践。只要做好了上述的准备,即使面对近年来经济下行,固废处理的主战场垃圾焚烧也逐渐进入红海,在“无废城市”与“垃圾分类”搅动下的“红蓝交织”之间,固废产业仍然有极大的开发空间。机会永远存在,但从来机会都是给有韧性、有准备的在座企业家们的,相信行业同仁们都能够深刻感觉到。

“三叉戟”定位坐标:兼收并蓄的批判性思维看垃圾分类

徐海云老师昨天发完言(相关链接→徐海云:垃圾分类大潮下,垃圾焚烧市场会萎缩吗?),各大 “无焚派”都纷纷发表了相对针尖对麦芒的反对的文章。我们在环保圈,从来没有像近期垃圾分类这样,那么激烈的在民众舆论中间产生大量的争议。当年的水十条再怎么谈也是我们专业领域谈,从没有大范围的引发民众讨论。只有垃圾分类,所以谈垃圾分类是很危险的。谈黑臭水体失败都没关系,老百姓不会有太多情绪,但是谈垃圾如果不当,老百姓就敢堵你家门去。垃圾这个主题一直太热,几年前的“著名环保人士”黄小山就是谈垃圾一举成名。

那么我们在这当中关注的是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进入全面的移动互联时代后,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手机端的舆论传播速度快、成本低、范围广,但也带来了舆论的极端化。这一点即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越是热点的事件,便会引来越多的“评论者”,制造出博人眼球众说纷纭的观点和看法。在面对这些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独立的、批判性的同时兼收并蓄的思维,进一步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深入思考,判断发言者自身立场的出发点,并评估问题的深度和逻辑性,从而丰富自己的论据以逐步建立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轻易接受或拒绝文章中的既有结论。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是建立一种质疑和求证的理性能力,而不陷入轻信盲从和极端情绪。

1661937898672298.jpg

比如在近期网络上的一些公共话题,包括一些政治上敏感的话题的讨论中间,都可以看到建立这个习惯的必要性。比如对于香港问题、贸易战问题、华为问题(包括[x1] “251天”的问题)、996问题等,尽量任何看文章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留有自己的判断空间。我们首先看到写文章的人或者分享这篇文章的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比如移民的人会偏右,体制内既得利益者会偏左,这都很正常,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我对PPP能够保持独立的研究(相关链接→薛涛自序:在PPP落潮后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也是因为我在E20。所有人都受你生存所在的地方的影响,所以对于我们读者而言更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而左上图那个坐标尺就是我避免在朋友圈中迷失的坐标,左右离开中点的位置一方面代表了观点本身的立场和观点的极端程度,而上下则代表这个观点的逻辑性的高低。

垃圾分类也是如此,我这里也做了个垃圾分类的三叉戟坐标系,把将近期比较火热的并已经进入媒体视野的各种争议论点罗列出来(见上图)。每个都有自己的出发点,他们自己都有一些想法。左边是怀疑派,右边是分类派。比如徐海云老师就是爱焚烧,我带着徐老(dà)师(pào)去看合续的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经济开发区分散式生活垃圾处理示范项目,就有了下面的对话(哈哈,全场笑)

每个人都有立场,企业家们都有立场。我们都可以理解,立场背后也有逻辑性的高低(在前面图中的位置高低体现了观点的逻辑性),因此不能简单因为观点不同而拒绝听取对方的意见,还是要深入他的推理过程来理解一个复杂事务的全面性,逻辑高的观点和看法更值得关注。综合来看,在前面图中越有逻辑(高)且越靠中间的观点,是我们越应该认真看待的。上述图中的所有观点,我们都有认同的角度以及保留意见的角度,在后面的内容当中会有详细的辨析。

虽然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立场不同但是逻辑性强的观点,以及各个城市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尝试做法,但是关于垃圾分类的争议却没有丝毫减弱,始终没有统一的意见出现。比如像左健老师刚刚演讲中提到的日本这种模式在国内就很难实施(相关链接→左健:中日比较后对中国大城市全面推进垃圾干湿分类的再思考)。日本人自己买垃圾袋,我们在宁波的垃圾收费机制中讨论了各种方案,买袋子花的不仅是袋子钱,还包含着垃圾处理费,所以导致日本人为了尽量少花钱买袋子而少产生垃圾。这一点在中国国情差异较大,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过程中奖励送垃圾袋部分居民都不屑于拿,一方面是由于可以获得塑料袋的途径太多,另一方面居民也可将垃圾扔到马路边的垃圾桶中,且违法成本较低。上海自从垃圾分类强制实施以来,环卫部门发现马路边上的垃圾桶中垃圾多了很多,就是一个印证。而杭州则采取了路边撤桶的做法,减少马路上的垃圾桶(相关链接→今后垃圾只能拿回家扔?何时撤桶?杭州城管回应垃圾分类热点)。

可以看到我国部分城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出的不同实践和各个角度的言论都引起了各种不同的争议。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发展未来走向的更深入思考。

“不可能三角”之垃圾分类

1661937925861013.jpg

博弈是什么?博弈就是权衡,是承担最小风险获得最大收益,是不同主体如何面对不同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特质在各个矛盾之间如何通过权衡取得最大公约数的问题。生态学中的博弈最经典的问题到底是生多点还是生少点?有的物种属于生多点(R策略),生一堆小蝌蚪,总有一个能活下来。而有的则属于少生点(K策略),像大象,就会活的更加精致,对下一代的照顾也会更加的周全一些。K策略和R策略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环境安稳适合K策略,优生优育,强大种群。相反环境暴乱则适合R策略,到处生,到处播撒,总能活下一两个。K还是R策略的选择不是唯一的。在垃圾分类当中也是如此,要有不同选择,一定不是一刀切,也一定不是全国一盘棋来做,而是一城一策、一时一策,就需要博弈和权衡。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对此将有详细展开。

事发异常必有妖,三不可能走起来。我们发现事情只要难做,一定是处在一个“不可能三角”之中,最直接的例子比如买房的问题,又想便宜,又想面积大,又想位置好,不可能,导致我们很痛苦。实际上垃圾分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将其归纳为生态可持续、人时可接受、经济可承受三个方面,目前来看垃圾分类就是在这三方面因素当中暂时无法找到全部满足的可能,亦或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使得这三方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比如如果不考虑生态持续问题,所有垃圾一烧了之,挺好,省力省钱,但是未来可能面临一个生态系统崩溃的局面(代际公平问题)。或者比如政府不花钱,居民多出力精细分,像日本那样分出18分来,人家居民也不一定愿意,累死了。再或者让政府多花钱,像杭州余杭那样政府补贴企业去上门收,这样居民不那么辛苦,但是一户一年近400元,太贵也无法持续。因此这三个因素的权衡中间一定有很多东西让我们思考。在这些不同意见的辩论里我自己并不没有特别坚持的方向,论科学,我不一定说得过左老师,我也说不过徐老(dà)师(pào),我更说不过王凯军老师,这里我想尽力做的是为行业同仁们提供一些权衡思考的标尺。

三大成本,权衡博弈

1661938006963512.png

昨天刘晶昊秘书长的报告说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谈环卫行业发展的历史,其主要目标是从清洁卫生到环保再到垃圾分类,跟我们右侧图中的理念又一次吻合了。这几年来我每次跟刘晶昊发言都是会在某个重要的角度保持了不约而同的默契。

环卫业务发展的初期,在城市刚刚发展的时候其目标仅需要达到小时空的无害,也就是卫生保洁,也就是只要把垃圾运到城外(看不到的地方堆弃/简易填埋)即可,是我们所说的固废行业的1.0时代。到了90年代以后,进入了环保的年代,焚烧兴起,追求的是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这是更大时空上的安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固废行业的2.0时代。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什么呢?化石能源会枯竭、碳循环被打破了,何品晶老师说的更可怕了,微塑料问题,烧也不行,埋也不行,总之只要用塑料就完蛋(相关链接→同济大学何品晶:热话题与冷思考 垃圾分类影响下的固废大格局)。所以我们在追求的是有多米诺效应的长时空下的安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固废行业的3.0时代所带来的生态要求。提出了要源头减量、减少使用、加强循环等,行业发展的目标进入生态级别。

1662023693326548.png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些要求提升的过程中,每提升一级都是要花钱的。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所带来生活的奢侈化,现阶段发展的生态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我们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代际公平问题),我们必然要把这个生态成本拉下来。那么就无外乎两种形式,要么经济成本,要么人力成本,来化解我们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企的生态成本。这个选择的过程中间自然会产生很多博弈,博弈就会带来很多的痛苦。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