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印发

时间:2021-12-21 09:51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一、自然生态状况

西藏“两江四河”防护带主要地貌有高原山地、宽谷平地和幽深峡谷,海拔在 3400—4990 米之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独特。涵盖高原亚寒带干旱季风气候、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等气候类型,年均气温-2.2—10.8℃,区域降水差异较大,雅鲁藏布江上游段年均降雨量约为 50—190 毫米,下游段可达 2700 毫米。主要土壤类型有亚高山草甸土、灌丛草原土、草甸土、潮土、沼泽土、新积土、黄壤和黄棕壤等。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和荒漠等。

二、主要生态问题

西藏“两江四河”地区除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外,大部分区域降雨量少、气温低、土壤贫瘠。群落结构简单,大部分为灌木林或草原,植被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不强。荒漠化和沙化趋势处在演替发展的敏感时期,局部区域呈现扩展态势,受干湿(水-陆)交替变化的影响,大部分河谷滩地区域沙化现象仍较为明显,雅鲁藏布江流域沙化问题严重,风沙迁移,威胁农田、草原和基础设施。局部区域湿地面积萎缩、水体质量下降,其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的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区域人口的逐步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和“草畜”矛盾显现,局部区域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狮泉河流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加快区域宜林地造林种草,构建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等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在重点流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施宽浅沙化河段生态治理。科学实施补播改良、毒害草治理、鼠虫害防治等人工干预措施,提升草原质量,继续推行季节性休牧,实施草畜平衡管理,抑制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通过地形地貌恢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人工补水等综合手段,有效恢复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深入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表 3-7 西藏“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与综合整治工程重点项目布局表


 

专栏 7 西藏“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与综合整治工程重点项目

1.雅江中上游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飞播造林等工程。采取草原围栏、鼠虫害防治、毒害草治理、飞播种草等生态修复措施,加大重度和极重度退化草原综合治理力度。强化湿地保护和管理,推进多庆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加强栖息地生境恢复、水体水质保护等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系统配置封禁治理、水土保持造林种草、谷坊、拦沙坝、沟头防护、小型蓄引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采取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重点开展珠峰冰川雪山群保护,完善冰川监测预警体系,设置警示牌、围栏防护和巡查站点,严控人为扰动。落实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

2.雅江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落实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强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以及年楚河、拉萨河、雅砻河中下游两岸,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飞播造林等工程。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开展拉姆拉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善科研监测设施。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开展重度、极重度退化草原治理。采取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对零星分布的沙化土地进行治理。采取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3.怒江上游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采取围栏封育、毒害草治理、飞播种草等措施,加强极重度退化草原治理及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采取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和飞播造林等措施,加强河谷地带森林保护修复。推进比如娜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恢复,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源保护,逐步恢复水生生物生境。采取生物治沙、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沙化土地修复。采取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落实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第八节 青藏高原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和开发基地之

一,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历史原因,在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自然保护地内仍存在众多遗留矿山,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工程区涉及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3 个省(区),共 16 个县(区)。

一、废弃矿山损毁土地基本情况

2018 年遥感监测结果表明,矿山工程涉及县(区)内废弃矿山生态损毁面积约 1.21 万公顷。其中采场挖损土地 0.52 万公顷,塌陷损毁土地 0.11 万公顷,中转场占地 0.12 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占地 0.35 万公顷,矿山建筑占地 0.11 万公顷。

1...78910111213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