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0:19
来源:北京市政府
3.搭建多领域氢能示范应用场景
支持氢源保障技术创新和应用试点。合理布局电解水制氢规模,提高绿色氢能比例,构建低碳、经济的绿色氢能供应体系。探索利用垃圾沼气、污水污泥等生物质制氢,研究在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等开展垃圾制氢的可行性,促进本市可再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
大力推动加氢站建设。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需求,按照“示范引领、区域辐射”的思路,2025年前建成投运74座加氢站,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的加氢站供给保障体系。
深入研究氢能应用布局。在城市副中心及昌平能源谷、中石油沙河科技园和大兴、房山、延庆氢能示范区等产业园区,探索开展氢能在建筑分布式供能、民用热电联供、储能调峰等领域应用。
(五)构建垃圾资源化处理体系
1.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完善可回收物体系布局,健全源头交投网络,合理设立中转站,加快推进分拣中心建设,构建相对充裕的本地可回收物收集、运输和分拣能力。完善市场化机制,支持规模化企业全链条运营,鼓励物业管理、环卫作业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引导居民家庭开展可回收物分类,做到应分尽分、应收尽收。完善用地保障、车辆通行、低值可回收物补贴等支持政策,制定可回收物交投点、中转站和分拣中心建设管理标准,提升可回收物体系管理水平。
2.加快资源化处理能力建设
按照“市级统筹、分区平衡、适度协同、骨干支撑、留有冗余”的原则,注重当前与长远、应急与常态的有效衔接,加快补齐垃圾处理设施短板。
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2023年底前,完成大兴区安定循环经济园生活垃圾焚烧厂、顺义区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焚烧三期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丰台区生物质能源中心、平谷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技改升级工程(二期)建设。加快推动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二期、朝阳区垃圾焚烧厂三期和延庆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25年底前,建成顺义区、平谷区、密云区等厨余技改、应急、新(扩)建项目,力争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0.9万吨/日以上,补齐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短板。
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畅通土方砂石循环利用渠道,形成以固定设施为基础、临时设施为补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结构,提升与建筑垃圾产生量规模动态适应的处理能力。增加装修垃圾处置设施,除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其他各区至少设置1处装修垃圾处置设施。到“十四五”时期末,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满足处置需求。
3.推动设施绿色高效运行
推进垃圾综合高效处理。树立全固废处理理念,推动垃圾处理设施园区化集聚,实现设施间废弃物循环利用、协同处置。推进垃圾焚烧、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多种市政设施功能整合和综合设置,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粪便、餐厨垃圾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沼气资源化利用,探索飞灰和焚烧炉渣综合利用途径。
打造环境友好型、社区友好型垃圾处置体系。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已封场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实施垃圾处理设施清洁化、密闭化升级改造,提高设施污染物控制水平,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垃圾处理设施异味治理。
六、筑牢安全韧性城市新基石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首都城市运行安全底线。坚持系统治理,通过基础提升、源头预防、精细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防范城市管理领域系统性风险,不断提高城市韧性水平,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提高基础设施工程韧性
1.建设适度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
提高规划实施弹性。建设水、电、气、热、环卫等基础设施,保持适度冗余,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韧性。加强项目储备,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预留场地和配套条件,择机实施,逐步从保障能力“紧平衡”转向“正常合理平衡”。
增强城市生命线韧性。在新建区域推行分布式、模块化、小型化、并联式城市生命线系统新模式,增强干线系统供应安全,强化系统连通性、网络化和区域自循环,实现互为备份、互为冗余。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且相互关联的关键节点和区域的恢复能力和速度。
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化管廊设计,集约高效利用管廊空间。分区分类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怀柔科学城等干线项目。建设数字综合管廊,应用感知和通信技术,形成自我感知生成数据、自动联网汇聚数据、数据赋能安全运行的数字化城市生命线。以完善资金政策为重点,优化完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控制建设运营管理成本,推动地下综合管廊持续健康发展。
2.推动应急设施在京津冀布局
构建京津冀电力一张网,研究推动涿州电厂二期200万千瓦、三河电厂三期70万千瓦等环京(直供北京)电源点建设,加快布局推动大型储能等设施建设,提升应急保供和调节能力。建成投运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实现12亿立方米的储气能力,满足城镇燃气企业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备要求。
(二)增强城市运行管理韧性
1.提升源头治理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强化运行安全监管。突出城市运行安全监管关口前移,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管理,推动实施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化”管理。聚焦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中事故易发环节和部位,强化安全监管措施,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行。
2.加强地下管线运行安全管理
加强管线安全保护。加强防范施工破坏地下管线的统筹协调,制定施工作业保护地下管线管理制度文件,健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执法联动、联合惩戒等工作机制。搭建地下管线运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升级地下管线安全防护信息系统功能。到“十四五”时期末,年均地下管线百公里事故数下降至0.7起以内。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管线权属单位主体责任,健全地下管线日常维修养护、巡查和隐患排查机制。全面开展管线普查和隐患治理,建立全市地下管线消隐项目库,制定消隐计划,持续推进分级分类治理,及时消除重点隐患。全面排查整治燃气安全风险和重大隐患,重点治理管道占压、自身结构性隐患等安全风险,“十四五”期间完成燃气管线消隐220公里,指导企业建立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借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果,将消隐审批由“串联”改为“并联”,进一步优化消隐工程项目审批程序。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