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垃圾分类:化“繁”为“简”之我见

时间:2022-05-13 08:5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逍遥子

垃圾分类从2016年开始,以制度化方式推进,46个试点城市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当垃圾分类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走向常态化,一些在试点中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就不一定适用了,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干扰下,垃圾分类“运动式”的推进,受到严重挑战,相关垃圾分类的项目的资金、资源不足,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政府、产业界以及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也进入一个理性的阶段。

近两年笔者从垃圾分类的前端咨询转入垃圾分类的末端治理,得以从后端看前端,对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全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将一些观点与同行分享,对与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垃圾分类从2016年开始,以制度化方式推进,46个试点城市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2021年开始全国269个城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和资源化”,垃圾分类工作方兴未艾。2020年底,E20环境平台出版了《垃圾分类不简单》一书,在业内引起关注。书中对世界和中国的垃圾分类的历史的演进过程做了比较阐述,并针对46个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实践探索进行了理论和方法论总结,笔者有幸参与了相关章节的撰写工作,获益匪浅。当垃圾分类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走向常态化,一些在试点中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就不一定适用了,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干扰下,垃圾分类“运动式”的推进,受到严重挑战,相关垃圾分类的项目的资金、资源不足,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政府、产业界以及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也进入一个理性的阶段。

近两年笔者从垃圾分类的前端咨询转入垃圾分类的末端治理,得以从后端看前端,对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全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将一些观点与同行分享,对与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垃圾分类目标的“繁”和“简”

笔者多次给从事垃圾分类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做培训,说起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一是彻底无害化,改善环境质量;二是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等级;三是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改变民众价值观,引领绿色低碳生活。这些话错了吗?绝对没有。这是国家大义,所以赋予垃圾分类的意义肯定是“高大上”,但是换一个角度想,老百姓如何理解。垃圾分类是自己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没有旁观者。其实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诉求很简单,一是小区干净、没有臭味,二是资源循环、变废为宝,三是实施简单、别太麻烦。2019年,笔者为某城市做垃圾分类顾问,当时的一位市长曾批示“垃圾分类要财力可承受、百姓可接受、模式可持续”,既有政府的角度也有老百姓的角度,非常务实的一个批示。但在当时全国试点的过程中,很多城市把目标定得过高,赋予的意义很多,行动过于猛烈(比如全方位的考核评比、全过程智能化等),因为财力捉襟见肘,资源匹配又跟不上,导致面子工程多,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持续。

大浪退去,沉静下来细想,垃圾分类的本质就是减少资源消耗,同时将已产生垃圾中的有用东西循环利用起来,包括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和可回收物中高值可利用的东西。减少资源消耗,就是垃圾的源头减量,需要从教育入手,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资源循环利用主要是产业的事,前端对生产、流通企业进行资源消耗的约束,后端按市场化运作,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所以确定合理的质量目标,让老百姓能做到,财力和资源可支撑,才能保证良性循环,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社会治理的化“繁”为“简”

垃圾分类包括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其中垃圾分类属于社会治理范畴、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属于产业治理范畴。2017年,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惊艳了中国,全国纷纷效仿,各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在垃圾分类环节,有分十几类的,有分8、9类的,也有分5、6类的,特别是对湿垃圾上海精细到了极致,很多城市学不来,也闹了不小笑话;在投放环节,“三定一督”,厨余垃圾必须破袋,不能有其他垃圾混入,让老百姓不胜其繁,抵触情绪大。这些“繁”其实是为了产业治理的“简”,前端分类质量高,后端处理的设施运行好,故障少。但是由老百姓承担的前端“繁”,是免费的,没有收益,后端的“简”是企业行为,是有政府付费和收益的。所以前端投放的“繁”如果超出了老百姓的“方便”尺度,自然会抵触,如果没有督导员的桶边督导,其实行效果必然“前恭后倨”。

先看一段历史,汉高祖的儿子刘恒,即汉文帝,继承皇位后,有人提出要定“礼”,汉文帝说:“繁礼饰貌,无意于礼,躬化为可耳,故罢之。”意思是说,照《礼记》的规矩,太繁琐了,讲话、走路、站、做、穿衣,生活上一点一滴都要小心谨慎,是繁礼,麻烦得很,专门讲表面,不是礼的真正精神,大家只要以身作则来教化就可以了,所以下令不谈这个问题。因为“化繁为简”,汉朝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

垃圾分类是一个既是一个产业治理活动也是一个社会治理活动,同样需要“化繁为简”。北京在垃圾分类上推行“两桶一袋”,是个简便的方法。厨房一个垃圾桶装厨余垃圾,客厅一个垃圾桶装其他垃圾,可回收物进入回收袋(再生资源公司上门回收,百姓还可以得到环保奖金),有害垃圾少,随时投放到小区有害垃圾桶就可以。由于我们国家的餐饮习惯,厨余垃圾占到生活垃圾的50-60%,把他们100%分出来,理论上当然可以,但是执行上有问题,100%分出,老百姓就要把它当成一个专业的事情干,花时间花精力,但又没有好处,好比上面的讲“礼”,不可行。桶边的督导员若是将厨余垃圾在桶边替老百姓分出,其政府的采购成本又太高了,财力不可承受,无法持续。

在中国老百姓家庭的厨房里,垃圾桶里大部分是厨余垃圾,混入少量的纸张、塑料等在所难免,如果非要追求分类的“纯度”,就得长期实行桶边督导和督导员二次分拣,社会成本高。还有一个“小”问题,厨余垃圾投放时,现在要求破袋投放,塑料袋放入其他垃圾桶,旁边又没有洗手设施,老百姓觉得非常不便。如果我们后端的处理技术能够让老百姓无需破袋,他们就会觉得分类投放没什么不方便,那么支持垃圾分类的意愿就会自然持续。没有了上面的问题,定时和督导也可以从简,即方便了百姓,又可以减少政府前端垃圾分类的支出。

三、产业治理的化“繁”为“简”

前端的社会治理“化繁为简”了,后端的产业治理是不是要“化简为繁” 呢?当然不行,后端的服务政府是要支出成本的,越“繁”,政府支出越大。产业的“繁”,表现在收运的车辆增加、转运的站场增加、处理的用地增加、监管的人员增加,从而导致垃圾分类的收运成本、处理成本、监管成本、土地成本增加,这一切都是要政府埋单的,一个城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每年的支出从十亿到百亿不等。

所以产业治理也必须“化繁为简”,有三个方法可以实施。

一是收处园区化。包括三级园区化:中转站园区化、分拣中心园区化和协同处置园区化。中转站园区化:社区为单位,利用原来的其他垃圾中转站,增设有害垃圾暂存空间和厨余垃圾暂存或小型厨余垃圾处理一体机(1-2吨/日,如太原滨东花园转转站);分拣中心园区化,是指以区、县为单位,利用大型中转站或新批一处用地(10-20亩之间)建设综合分拣中心,功能包括厨余垃圾集中处理(100吨/日以上)、大件垃圾处理、有害垃圾集中暂存、宣教中心、可回收物分拣打包等(如太原万柏林垃圾分拣中心、郑州金水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协同处置园区化,以市为单位的静脉产业环卫园,功能包括垃圾焚烧(填埋)、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园林垃圾、医疗废弃物、病死畜禽、粪污、炉渣处理等(如佛山瀚蓝循环产业园、北京朝阳循环产业园、太原清徐环卫循环产业园等)。一个城市通过三级园区化,合理规划各类垃圾的收运半径路线、利用好现有的基础设施,实现垃圾分类的设施共享、用地共享、能源共享、信息共享、集中监管,降低投资运营成本,提高系统效率。

二是技术包容化。开发使用包容性的工艺,使处理设备能够吃“粗粮”。因为前端分类的容错性,导致物料成分有杂质,按照传统思路,成分复杂的物料需要多级预处理来保证处理设备吃“精料”。以厨余垃圾处理为例,某城市在刚开始垃圾分类时,厨余垃圾组分中易腐厨余垃圾占56%,各种杂质占到44%,基本是混合垃圾,后来提高分类质量,易腐厨余垃圾占到75%,杂质为25%。为了消除这些杂质,预处理工艺采取了破袋、磁选、风选、人工干预、滚筒筛、螺旋筛等措施,流程很长,经过这些环节,虽然得到比较纯的物料了用于厌氧,但是裹挟在杂质中的有机质被带走,这些杂质又进了焚烧厂(此种工艺下,预处理的残渣量达到40-50%),导致后端厌氧能够利用的有机质减少,产沼量低,资源化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同时由于流程长,设备的卡堵缠绕故障多,设备运营还不稳定。这样,我们分出厨余垃圾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如果能开发出吃“粗粮”的处理工艺,缩短工艺流程,减少残渣率,提高沼气产率,厨余垃圾分类的价值就会很好的体现。例如北京洁绿环境在广州李坑厨余垃圾(1000吨/日),安徽滁州厨余垃圾(300吨/日),郑州金水区厨余垃圾(150吨/日)等项目中使用的“热水解+水力旋流+螺旋挤压”工艺缩短厨余垃圾预处理工艺50%,同时将预处理的残渣率降到20%,厌氧产沼量提高30-40%,该工艺还免除了破袋环节,可以很好包容前端老百姓没有破袋的习惯。

适用的技术,总是伴着实际的需求产生的。有人说垃圾分类是前端决定后端,有人说是后端决定前端。合理的前端目标产生真实的需求,后端的技术创新可以反过来支持前端需要达成的目标。要做到垃圾分类前后端的协调统一,需要本质思维、务实思维、系统思维,化繁为简,找到效率的最大公约数。

三是残渣兜底化。生活垃圾首先是垃圾,兼有资源属性,通过垃圾分类的相关处理后,仍有一些低值的物料不能彻底利用,比如可回收物中的陈腐纺织物、泡沫箱、无法利用的玻璃瓶等,厨余垃圾预处理产生的残渣和沼渣等、有害垃圾处理后的炉渣等,这些东西要么没有消纳渠道,要么再利用的成本极高,所以必须找到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处置,焚烧是最好的办法。我国目前的垃圾分类处理还是以焚烧为主,处理规模占到生活垃圾将近60%,填埋只在垃圾规模不足300吨/日的县市存在。焚烧专门针对混合垃圾,无论干垃圾、湿垃圾都可一烧了之,减量化效果好,还能变成可再生能源,作为兜底性处理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当前实施垃圾分类,同时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分类和无废并不是说要不计成本的把垃圾全部资源化,而是在无害化的基础上,在综合成本可承受的情况下将垃圾中的资源按照3R原则进行循环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平衡和发展。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